病因:
由Gram阴性需氧杆菌即绿脓杆菌感染引起,绿脓杆菌常存在于土壤及水中,也可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上呼吸道及正常结膜囊内,还可依附于异物上,以及被污染的眼药水内,特别是荧光素液或消毒不彻底的器械上,也可存在于化妆品中,甚至可在保存的蒸馏水中繁殖,据统计在夏末秋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绿脓杆菌最适宜的繁殖温度30~37℃有关,绿脓杆菌虽然毒性很强,但侵入力弱,只有在角膜受到损伤(如手术,各种角膜外伤,角膜异物伤)或角膜抵抗力降低(如营养不良,角膜暴露,麻痹等)时才容易造成感染发病。
在皮肤和结膜囊可有绿脓杆菌存在,一旦角膜外伤后,即有发生角膜溃疡的危险,应用污染了的眼药(如荧光素)和眼科器械,即可致感染,因此,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角膜异物,荧光素及其他眼药应定期更换。
目前,配戴角膜接触镜者愈来愈多,因戴接触镜而发生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者也在增加,在接触镜表面通常有粘蛋白附着,易有绿脓杆菌的污染,加之接触镜本身对角膜上皮有损害,特别是长期用接触镜,发生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者更多,因此,角膜接触镜必须定期清洗和消毒。
眼结膜水肿及角膜溃疡,角膜溃疡,结膜充血,睑结膜充血露出黄色脓块
起病突然,发展迅速,潜伏期短,感染即可发病,角膜刺激症状剧烈,分泌物多,视力下降,球结膜高度水肿,明显充血,角膜基质可迅速遭到破坏和穿孔,感染早期,在角膜中央有小面积灰黄色的浸润,隆起,周围及深部基质有弥漫性水肿,继而很快形成圆,半环形或环形的半透明油质状的灰白色坏死区;坏死组织富有粘性,可迅速脱落形成溃疡,溃疡周围有环形浸润包绕,从而割断了病变区与角膜缘血管网的联系;加上嗜中性白细胞的侵入和由于绿脓杆菌在角膜内产生的胶原酶对胶原纤维的破坏,可使角膜基质进一步加速坏死,新的研究资料提出,绿脓杆菌破坏角膜的蛋白酶是蛋白糖苷溶解酶,它的降解可使胶原纤维离散,从而使角膜液化,可在1-2天内造成整个角膜坏死和穿孔,最终因眼内炎甚至全眼球炎而失明。
由于绿脓杆菌能分泌荧光素及绿脓色素,所以附着在溃疡面上的大量粘性分泌物呈淡绿色,成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另外,早期即可发现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继而出现带黄色的前房积脓。
一旦怀疑为绿脓杆菌感染,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应分秒必争按本病治疗,开始治疗越早,角膜组织破坏越少,视力恢复的希望就越大。在治疗上,除总论中所述及者外,还应根据本病特点,进行下述处理:
(1)严格实行床边隔离,以免交叉感染。对患者使用的药物和敷料,必须与其他患者分开,医务人员在每次治疗前后,也必须彻底洗手或戴手套。
(2)选择有效抗生素 药物中以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最有效,庆大霉素次之,可配成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5万单位/毫升、0.4%庆大霉素、5%磺胺灭脓(sulfamylon)液,急性期每15~30分钟点眼1次,同时可结膜下注射多粘菌素B,每次5~10万单位,多粘菌素17万单位;庆大霉素2~4万单位,可有效控制感染。当细菌培养转为阴性后,为防止复发,上述用药还应持续1~2周。局部治疗的同时,全身可肌注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每日12.5毫克/kg体重。为防止和控制Gram 阳性菌的混合感染,尚须用其他广谱抗生素,如杆菌肽,新霉素、妥布霉素等。
(3)散瞳 用1~3%可托品液点眼或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使瞳孔充分散大。
(4)可用0.25%醋酸液冲洗结膜囊,每日2~3 次。
1.避免强光刺激角膜,或戴眼罩及有色眼镜保护。
2.鼓励病人多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等,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3.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以减少感官刺激,有利于病人休息,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4.冬季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避免用力咳嗽及打喷嚏。
5.均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有习惯性便秘者应适当给予通便剂,避免用力排便。
宜吃食物
1、宜吃保护视力的食物; 2、宜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3、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减弱视力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油腻的食品。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食疗方(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1、银花复明汤:银花、蒲公英各30克,炙桑皮、黄芩、龙胆草、黄连、蔓荆子、大黄、玄明粉各9克,花粉、生地、知母各12克,枳壳6克,木通、甘草各3克。
2、杞菊决明子茶:杞子10克,菊花10克,炒决明子10克。
3、拌黄花菜:将新鲜黄花菜15克洗净,入沸水中约煮5分钟,捞出沥水切段,酌加食盐、味精、芝麻油拌匀即成。
4、青鱼胆汁饮:取青鱼胆汁10滴,放入黄酒50毫升中混匀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