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内科 > 血液科 > 粒细胞缺乏症
概述:粒细胞缺乏症
疾病常识
1.病因

正常成人每日在骨髓内生成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约1011个以上。集落刺激因子IL-3、GM-CSF能促使G0期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在骨髓增殖池G-CSF特异地诱导粒系祖细胞进一步地增殖和分化。晚幼粒细胞停止了增殖,继续分化成熟为杆状核和中性分叶核细胞。这些细胞在进入周围血液前可在骨髓贮存池内逗留5天左右。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直接损伤骨髓导致CFU-GM数量或质的异常或使造血功能障碍,那么粒细胞缺乏症病因有哪些。

药物引起的损伤(25%):

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

化学毒物及放射线(20%):

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铋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γ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

免疫因素(18%):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阻碍粒细胞生成。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某些药物为半抗原进入敏感者体内与粒细胞膜蛋白结合或与血浆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吸附于粒细胞表面。这些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粒细胞抗体IgG或IgM。当重复用药时引起粒细胞凝集和破坏。这称之为免疫性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有部分患者对某些药物(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产生过敏反应,除导致粒细胞减少外,还常伴有皮疹、荨麻疹、哮喘、水肿等过敏表现。引起免疫性粒细胞减少者与用药剂量无关。

全身感染(15%):

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

异常细胞浸润骨髓(10%):

癌肿骨髓转移、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造成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10%):

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2.预防

1.对可能引起本病的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不可滥用。

2.对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X线及某些化学物质人员,应注意作好防护工作,并应定期检查血象。

3.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风寒,防感冒。

诊断方法
1.症状

恶心,意识障碍,高热,寒战,紫绀,剥脱性皮炎,呼吸困难,咳嗽,昏迷,黄疸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2.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最主要的实验诊断依据。粒细胞浆内可有毒性颗粒和空泡,常提示存在细菌性感染。单核细胞比例常代偿性增多。如杆状核的比例增加(>20%)提示骨髓有足够的粒细胞生成能力。骨髓象随原发病而异。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内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粒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改变或成熟受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可增多,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大致正常。病情好转时外周血中晚幼粒细胞及较成熟粒细胞相继出现,个别可呈类白血病血象。

明确存在粒细胞减少症后,应进一步进行病因诊断:

1、 病史:了解有无可能引起本病的药物、化学物、放射线接触史;有无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基础疾病,例如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及家族史;有无反复感染史等。

2、 骨髓象检查:了解粒细胞增殖及成熟情况,还可了解有无血液系统基础疾病及肿瘤细胞转移等。

3、 骨髓粒细胞储存池功能测定:用致热原如初胆烷醇酮、脂多糖及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通过中间产物—“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的作用,促使骨髓粒细胞释放,了解粒细胞的释放功能。如用强的松40mg口服五小时后白细胞计数较服药前增加2×109/L以上或用氢化考的松200mg静脉注射3~4小时后白细胞计数较用药前增加4×109~5×109/L以上者均为正常。

4、边缘池粒细胞测定: 肾上腺素试验即皮下注射0.2mg肾上腺素后20分钟测白细胞数,如升高2×109/L或较原水平高1倍以上,如无脾肿大,提示靠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考虑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5、粒细胞动力学及寿命测定:可用DF32P标记的粒细胞进行测定,是了解中性粒细胞转换的最可靠指标。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停用引起或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各种药物。

二、病人应隔离在单人病房,条件允许时住进无菌层流病室,做好消毒隔离,包括口腔、肛门、外阴等易感部位的局部清洗。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在用药前仔细寻找病灶,做咽拭子、血液、尿液、大便等细菌培养。无感染者可预防性注射青霉素。抗生素用药时间不宜过短。疑有深部霉菌病时,需用有效的抗霉菌药物,如酮康唑;达可宁(咪康唑;大扶康(氟康唑)。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五、粒细胞输注。   

六、促白细胞生成药。   

七、全身支持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2、宜食用富含钙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发物; 3、忌发湿、动血、动气食物。


粒细胞缺乏症食疗方

1)黑木耳红枣粥 黑木耳30克,红枣20克,粳米,黑木耳水发后撕成小块,红枣沸水泡洗后去核切了,加精渍20分钟,木耳与粳米同煮成粥,调入枣丁,红糖,再煮20分钟.做早晚餐或点心服用。

2)紫河车粥 鲜紫河车半个,瘦猪肉250克,生姜10片,糯米100克,将胎盘的筋膜血管挑开,去瘀血后与瘦猪肉洗净切块,生姜切丝,与粳米同煮为粥,粥熟后加葱、盐、少许调味品.每周2~3次服食,连服20次。

3)枸杞羊骨粥 枸杞子50克,羊骨头500克,黑豆3杷,大枣10枚,粳米50克,将羊骨敲碎,与枸杞、黑豆、大枣、粳米同入砂锅内加水煮粥,调味服食.隔日1次,可长期服。

4)首茨鸡(鳖、羊肉) 生黄茂120克,熟附子30克,首草根20克,清炖500克左右母鸡一只,食肉喝汤.10天一次,适于气血两虚的白细胞减少.若偏阳虚不去附子,改母鸡为羊肉,偏阴虚去熟附子,母鸡改为甲鱼. 多食易消化,具有补益心脾肝肾、益气养血作用食物,忌食辛辣、煎炒等食物,戒烟酒。

展开
疾病介绍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5×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成人低于2.0 ×10^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