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因有:
1.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手术创伤,广泛性颅骨骨折,颅脑火器伤,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各种癌瘤,脓肿,血肿,肉芽肿,囊肿,脑寄生虫等,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病因。
3.脑血管疾病,常见疾病为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4.颅内炎症,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5.脑缺氧,如多种疾病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心搏骤停,一氧化碳中毒及缺氧性脑病等。
6.中毒及代谢失调,如肝性脑病,酸中毒,铅中毒,急性水中毒和低血糖等。
7.假脑瘤综合征又名良性颅内压增高。
8.先天性异常,如导水管的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可以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从而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由于颅腔狭小,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二)发病机制
1.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脑组织的体积增加,这是由于脑水肿的原因。
(2)颅内血容量增加,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蓄积或碳酸血症,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急剧增加;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损伤时,可导致脑血管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脑血管反应性扩张,使脑血流量急剧增加。
(3)脑脊液过多,见于各种脑积水。
(4)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颅腔内额外增加之内容物,除病变本身占有一定的颅腔容积外,还可引起病变周围的脑水肿或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2.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1)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加,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三主征,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2)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Langfitt等(1965)经动物实验表明,由于颅内容物的代偿作用,外界病理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颅内压变化,颅内容物体积与颅内压力的数量增加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指数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颅内的可塑性(plasticity)与顺应性(compliance)来表示,可塑性来自颅腔内的软组织的可塑性与弹性,是单位容积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用△P/△V表示,顺应性代表颅腔内的容积代偿功能,是单位颅内压的变化所产生的容积变化,用△V/△P表示,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愈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可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使用的方法如下: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超过0.39kPa(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3)脑疝形成:颅内病变尤其是颅内占位和损伤,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不均匀时,常使脑组织受压移位,部分脑组织通过某些解剖上的裂隙移位到压力较低的部位时,即为脑疝(brain herniation),这是颅内压增高最致命的紧急情况。
积极防治原发病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对良性颅内压增高及先天性异常,应及时诊断,早期治疗。
眩晕,头颅增大,颅内高压,病理性钙化,意识障碍,反应迟钝,骨缝分开,思维缓慢,骨质破坏,血压下降
颅内高压综合征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本身所致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所致的神经系统缺陷。
常见症状与体征:
1.头痛 部位不定,进行性加重。
2.呕吐 可为喷射性呕吐。
3.视盘水肿 可伴火焰状出血与渗出。
4.展神经麻痹伴复视 因展神经在颅底走行最长,高颅压时易受压迫而产生单侧或双侧麻痹及复视,无定位意义。
5.癫痫样发作 高颅压后期及昏迷时可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
6.生命体征变化
(1)脉搏:急性高颅压时可产生缓脉,颅内压增高愈快,缓脉愈明显。
(2)呼吸:急性高颅压时,最初呼吸深而慢,至延髓衰竭时,转为呼吸浅,慢而不规则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最后可突然停止。
(3)血压:高颅压增高愈快,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愈高,至晚期延髓衰竭时血压下降,出现脑性休克。
(4)意识:因高颅压和脑水肿,使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缺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慢性高颅压可先出现躁动不安,再出现嗜睡至昏迷,高颅压与意识障碍不一定成正比,视部位而定,如丘脑下部肿瘤或脑干挫伤意识障碍可很重,颅内压不一定很高。
(5)瞳孔:早期忽大忽小或缩小,如一侧散大,光反应消失说明形成了颞叶钩回疝。
7.耳鸣,眩晕 高颅压可使迷路,前庭受刺激,以及内耳充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和眩晕。
主要临床表现为“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眼底视盘水肿,其他常见表现为意识障碍,视力减退,复视,抽搐及去皮质强直,有些可表现为情绪不稳,易于激怒或哭泣,或情绪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和思维缓慢等精神症状。
在婴幼儿患者,头痛症状常不明显,常出现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囟门扩大,骨缝分开,前囟张力增高或隆起,头部叩诊呈“破壶音”(Macewn征)。
对慢性颅内高压综合征,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蝶鞍,尤其是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破坏或吸收,颅骨弥漫性稀疏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15岁以前的儿童可见颅缝增宽和分离,年龄越小越多见,因颅内占位引起者,还可见松果体等正常钙化点移位,病理性钙化,颅骨局部增生或破坏,内耳道及其他脑神经孔的异常变化等。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明确诊断,且这两项检查既安全简便又准确可靠,对于那些具有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或神经系统检查有阳性发现或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早期行CT或MRI检查。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有促使脑疝发生的危险,应禁止或慎重做腰穿,必要情况下,应在给予脱水剂后进行腰穿密闭测压为妥,腰穿后还应加强脱水和严密观察。
1.脑脊液检查 压力一般均高于200mmH2O,CSF常规化验检查多正常,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有促使脑疝发生的危险,对于临床怀疑颅内压增高,而其他检查又无阳性发现者,在无后颅窝体征或颈项强直时,可以考虑慎重进行,应在给予脱水剂后进行腰穿密闭测压为妥。
2.必要的有选择性的检查依据可能的病因选择 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免疫项目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3.对慢性颅内高压综合征,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蝶鞍,尤其是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破坏或吸收,颅骨弥漫性稀疏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
4.对于那些具有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或神经系统检查有阳性发现或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早期行CT或MRI检查。
(一)治疗(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1.病因治疗 就是针对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进行合理的治疗。对于颅内占位或颅内血肿等应采取手术治疗,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针对颅内感染或寄生虫给予抗感染或抗寄生虫治疗等。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及脑代谢障碍,给氧及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以打断引起脑水肿的恶性循环。
2.降低颅内压和抗脑水肿 常用药物:20%的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速尿20~40mg,每天静脉推注2~4次,常与甘露醇交替使用,甘果糖(甘油果糖)注射液250~500ml,每天静脉滴注2~3次,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内注射,2~3次/d,或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滴注,1~2次/d,20%的人血白蛋白10~20g或浓缩干血浆等大分子的胶体静脉输入,近期新药七叶皂甙钠具有类固醇激素样作用,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不严重者,每次20~40mg,2~3次/d。如颅内压增高不严重,也可口服50%的甘油盐水、氢氯噻嗪(双氢克脲噻)及氨苯蝶啶等。
若药物治疗无效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断恶化,可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或施行颞肌下减压术、大骨瓣减压术等。
3.控制液体入量、防止快速输液 每天液体入量一般限制在2000ml左右,应根据患者对脱水药物的反应、尿量多少、中心静脉压及电解质的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液体的入量及输液速度。
4.监护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的主诉、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条件者可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护。
5.其他 如冬眠低温治疗,可通过降低脑组织的代谢活动,减少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但它的效果不明显,目前已少用。
(二)预后
经有效的脱水治疗或手术治疗,控制颅内高压综合征并不难,但病因治疗的效果因病而异。病因不去除,则颅内高压综合征还会出现反复。
(1)颅内压增高的动态观察:避免各种刺激因素(情绪激动、紧张、大量饮水、过量快速补液等)。对有颅高压症状的病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要及时处理。
(2)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的变化:意识改变是颅脑疾患病人最常见的体征之一。它往往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幕上肿瘤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朦胧意识等是脑疝的先兆症状。颅脑损伤病人有昏迷——清醒——昏迷过程,即有中间清醒期再昏迷是硬膜外血肿的有力证据。瞳孔的调节、对光反应灵敏度与动眼神经有关。瞳孔的观察在神经外科有着特殊的定位意义。幕上肿瘤病人出现病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应迟纯、消失,警惕颞叶疝的发生。颞叶疝首先出现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的障碍,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在后期出现。枕骨大孔疝时突然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后出现意识、瞳孔的改变。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宜在早期进行治疗,发生脑疝后再抢救则可留下不可弥补的后遗症。
宜吃食物
1、宜吃海藻类食物食物; 2、宜吃膳食纤维食物; 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肉、咸蛋、咸鱼;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 3、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洋葱、黄豆、红薯。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吃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大豆、牛奶等高蛋白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