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45%)
多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
免疫力降低(30%)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旁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病。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此外,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大好时机,应多出户外活动,呼吸吐纳,增强肺系功能及抗病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燥邪的侵袭,对冬天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皮肤干燥,恶寒,舌苔薄白,干胁痛,浮脉
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寒,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嗌乾、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乾痛、舌苔白薄而乾等症。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深秋时节,感受当令之气,燥与寒邪合而为患,即是凉燥,又谓之“次寒”。凉燥外束肌表,卫阳被遏,经气不舒,则可见发热恶寒;若腠理闭塞则无汗;燥邪上犯清窍,则发头痛;燥气内应于肺,肺气失宣,肃降失司,则生咳嗽;“燥胜则干”,津气内伤,则有鼻燥咽干、唇燥、皮肤干燥之症。燥而寒,则口干不渴;邪在卫表故苔白脉浮。
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如寒热已解,肺燥移于大肠,证见胸满腹胀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宜当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皮汤。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
1、呼吸道护理: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温度保持在18℃-21℃,可以缓解呼吸道粘膜干燥所致干咳等症 状,并可预防感染。对痰粘稠难以咳出的病人可做雾化吸入。必要时可加入抗生素和糜蛋白酶,以控制感染和促进排痰。
2、心理护理: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人往往情绪低落,因此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辅导,改善其忧虑情绪,消除悲观心理和精神负担,以积极态度对待疾病,此外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要,倡导健康的生活和学习自我护理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重要因素之一。
宜吃食物
1.宜吃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 2.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3.宜吃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产气的食物; 2.忌吃油炸性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3.忌吃油腻性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