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的男性患者,亦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梗阻性心肌病,颈动脉窦过敏,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发病机制
其发生机理为剧烈咳嗽时胸,腹内压急剧上升,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同时咳嗽时的胸,腹内压迅速升高也可通过蛛网膜下腔传递到颅内,使颅压升高,压迫脑血管造成脑缺血;另外,咳嗽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可使大脑受压而产生震荡样作用。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意识丧失,面色苍白,抽搐,发绀,昏睡,以头昏为主的眩晕
剧烈咳嗽后立即出现意识丧失,全身肌张力低下,面色苍白,脉搏微弱,站立者可能跌倒,严重者有面肌及四肢抽搐,面色发绀等,轻症患者可无意识丧失,历时数秒至数分钟后呼吸逐渐规则,随之意识清醒,发作后无明显头痛,昏睡等,发作次数不定。
咳嗽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
发作期脑电图呈双侧同步性对称性纺锤波,频率2~3周/s,持续3~4s,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
(一)治疗
1.消除咳嗽
可根据原发疾病给予镇咳剂,如喷托维林(咳必清)25mg、二氧丙嗪(克咳敏)5~10mg或可待因15~30mg口服,3次/d。有痰者可加用祛痰剂,避免使用中枢性镇咳剂。
2.消除诱发因素如吸烟、饮酒、过劳等。
3.特殊病因治疗如房室传导阻滞引起者,可安装心脏起搏器;颈动脉狭窄引起者应行血管搭桥手术。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1、要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高热等情况,避免刺激性食物,尽可能避开危险场所和危险品,不要单独上山或下水,儿童不要进行强刺激性游戏,成人避免开车、骑自行车等高度紧张的事情。
2、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宜吃食物
1.宜吃止咳的食物; 2.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3.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生蒜; 2.忌吃腥发的食物;如羊油、菊花茶、鲢鱼; 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米粑、米粉。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