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鼻窦炎是主要致病因素,骨膜下脓肿有时与感冒有关,因感冒可引起鼻窦炎,成人骨膜下脓肿与筛窦,上颌窦和额窦有关,致病菌常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厌氧菌等。
(二)发病机制
炎症使窦腔阻塞,细菌增生繁殖,氧张力下降,厌氧菌群生长,细菌和炎性产物通过眼眶和窦之间薄弱骨板直接弥散到眶骨膜下,因骨膜在眶缘,眶尖和眶上,下裂附着较紧,而与眶壁附着疏松,脓液容易将骨膜掀起而形成脓肿,因额窦5~7岁才会出现,到青春期时才发育完全;10岁以内的骨膜下脓肿多来自筛窦和上颌窦。
引起的病因较多,为防止该病的发生,应及早治疗各种原发化脓病源。颜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肿不要挤压,否则易导致本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早诊断,早治疗,预后好。在部分乡村,有些患者常自用中药外敷,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严重损害视力,甚至出现严重的后并症,应引以为戒。
鼻塞,发烧,充血,脓肿,水肿,头昏,上睑下垂,眼球突出
全身不适,发热,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自觉头痛,不适,发烧,咳嗽,流涕或鼻塞等,眼部疼痛,眼睑红肿致使上睑下垂,睑裂变小,部分在眶缘处可能扪及波动的肿块,眼睑结膜充血水肿,突出于睑裂外,由于炎症波及眶内软组织尤其是相近的眼外肌,故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由蝶窦炎引起的骨膜下脓肿很少见,多为筛蝶窦联合感染时形成脓肿,因眶尖部骨膜与骨壁粘连紧密,不易在局部形成脓肿,但蝶窦炎引起较大脓肿且靠后时则影响视神经造成视力损害,可引起视力下降和视盘水肿,穿刺液涂片及细菌培养,阳性率并不高。
1.血常规检查 可以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病理学检查 脓液为坏死的细胞残渣,渗出液和多形核白细胞;急性脓肿期组织水肿,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慢性脓肿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其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3.X线检查 发现鼻窦密度增高或气液平面,另外,在外伤者可见骨折或异物,但不能确诊骨膜下脓肿。
4.超声检查 A型超声显示脓肿为中低反射波,骨膜与骨壁分离,呈高耸波,B型超声显示脓肿为边界清楚的梭形无回声区,其清楚的后界回声强,为骨膜及骨壁回声影,眼科专用超声显示不清,而大功率超声尚可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脓肿囊内无彩色血流,眼球受压变形。
5.CT扫描 显示骨膜下脓肿优于X线,水平和冠状扫描可见眶壁骨膜增厚,呈高密度,梭形或扁平形隆起,内密度低,囊壁可被强化剂环形强化,眼外肌移位或轻度增厚,同时显示鼻窦内密度增高,或眶壁骨缺失,对于外伤异物引起的骨膜下脓肿同时可发现骨折或异物,水平扫描对眶内壁和外壁脓肿显示好,眶上壁和下壁脓肿,则冠状扫描优于水平扫描。
6.MRI 表现为梭形占位病变,由于脓腔内水和坏死组织的存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同时显示眼外肌改变和鼻窦病变,囊壁可被Gd-DTPA强化。
(一)治疗
药物治疗为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全身应用。在影像学确诊定位后,应切开引流并放置引流条,以及脓肿腔内抗生素冲洗,7天去除引流条。鼻窦内有脓液者,还应请耳鼻喉科医生作窦腔引流,以缩短病程。对于颅内有并发症者,应用脑膜通透性强的抗生素,同时可给予镇静剂,并及时请脑科医生会诊。
(二)预后
有效而及时的治疗可以使病情痊愈。慢性迁延或眶周瘘管形成,会经常有脓性排出。不及时治疗,病情恶化,加重视力损害可致黑。
宜吃食物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纤维类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如油条、薯片、煎饼;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 3、忌吃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肉、猪油、牛油。
平时注意生活饮食,注意平常的生活,不要吃过于辛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