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颗粒细胞瘤
概述:颗粒细胞瘤
疾病常识
1.病因

环境因素(30%)

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遗传因素(20%)

遗传(heredity)是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饮食因素(20%)

患者暴饮暴食,而后以催吐或不正当排泄方式(吃泻药)将未消化完的食物排出,也可能出现减食甚至不吃的现象,从而导致身体胃肠道功能紊乱。

 

2.预防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诊断方法
1.症状

单发性坚实性结节,结节


通常发生于成人,男与女之比为1∶3,90%的病例,肿瘤呈单发性,1/3患者肿瘤发生于舌部,1/3患者发生于皮肤,另外1/3患者发生内脏器官如胃肠道,上呼吸道和骨骼肌,肿瘤通常为界限清楚的单发性坚实性结节,大小自5~30mm,根据肿瘤的深浅颜色呈浅褐红或肉色,表面通常光滑发亮,肿瘤边界不清,有时可形成溃疡,通常无自觉症状,约1%~2%的颗粒细胞瘤呈恶性,通常为迅速增长的结节,平均大小9cm,常发生溃疡,可发生广泛性邻近组织受累和淋巴结转移。

2.检查

组织病理:组织象有特点,为真皮内和皮下组织内界限不清的肿块,瘤细胞较大,呈多角形,形成巢和索,细胞具有丰富细颗粒状,淡嗜酚性胞浆,胞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核分裂象罕见或无,其上表皮常呈明显上皮瘤性增生,胞浆内颗粒PAS染色阳性,耐淀粉酶,电镜下胞浆内颗粒被膜为溶酶体和自噬体。

免疫组化:细胞对S-100蛋白,CD57(leu-7),周围神经髓磷脂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波状纤维蛋白呈阳性反应。

治疗方法
1.治疗

本病具有良性与恶性之分,具体的区分方法应根据病理学检查进行明确,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并注意定期体检复查,以尽量做到早期发现转移性肿瘤。手术切除应尽量完全切除,放射治疗无效。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制可以暂时好转。

 

2.护理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2、宜多吃含锌的食物; 4、宜多吃谷类和豆类食物。

忌吃食物

1、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少食用油腻、甜食等。


合理膳食。

展开
疾病介绍

恶性颗粒细胞瘤较罕见,常发生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少数也见于膀胱和喉部。通常发生于成人,男与女之比为1∶3。有两种类型,一类表现为临床恶性,组织学良性;另一类表现为临床和组织学均为恶性。常发生溃疡,前较公认的恶性标准是:1.病理形态良性,但临床复发或有转移;2.体积大于4-5cm,核分裂2/10HPF,有梭形细胞瘤,核大并核仁明显,有坏死,生长迅速或复发,此六种现象不必全部具备。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