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传染科 > 抗-HCVAg阳性
概述:抗-HCVAg阳性
疾病常识
1.病因

(一)发病原因

HCV与冷球蛋白血症的相关联系最早报道于1990年,最近研究发现95%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及50%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有HCV感染的证 据,包括:血清中存在循环抗HCV抗体,冷沉淀物内含多克隆IgG抗HCV抗体,血浆及冷沉淀物中存在HCV-RNA。与HCV相关的冷球蛋白血症性 MPGN于1994年首先报道,后用针对特异性HCV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冷球蛋白症性MPGN患者肾组织切片上检测到HCV相关蛋白,在12例HCV阳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中有8例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测及HCV抗原沉积,而在8例HCV阴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没有检测到HCV 抗原。现认为HCV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为HCV免疫复合物介导所致,HC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内皮下及系膜,激活补体而继发细胞增殖及炎症细 胞浸润。但HCV抗原是否独立于冷球蛋白而介导肾小球损害尚不明确。HCV感染性肾小球肾炎分类如下

1.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指血清中存在4℃时呈可逆性沉淀的γ-球蛋白,因组分不同而分为3型:Ⅰ型冷球蛋白为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瘤等单克隆γ-球蛋白病变而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Ⅱ型冷球蛋白为混合性冷球蛋白,由多克隆IgG及针对IgG Fc段的单克隆IgM组成,其中IgM具有类风湿因子活性。Ⅲ型冷球蛋白为混合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约50%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发生肾病,而在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则少有发生。

2.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肾小球肾炎 非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病理、临床经过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相似。对HCV在非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发病机制上的作用则尚有争论。

3.膜性肾病 少数HCV患者的肾损害为MN,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清补体多正常,冷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阴性。在患者肾组织切片上亦检测到HCV相关性蛋白。

(二)发病机制

HCV与冷球蛋白血症的相关联系最早报道于1990年,最近研究发现95%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及50%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有HCV感染的证 据,包括:血清中存在循环抗HCV抗体,冷沉淀物内含多克隆IgG抗HCV抗体,血浆及冷沉淀物中存在HCV-RNA。与HCV相关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于1994年首先报道,后用针对特异性HCV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冷球蛋白症性MPGN患者肾组织切片上检测到HCV相关蛋白,在12例HCV阳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中有8例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测及HCV抗原沉积,而在8例HCV阴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没有检测到HCV 抗原。现认为HCV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为HCV免疫复合物介导所致,HC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内皮下及系膜,激活补体而继发细胞增殖及炎症细 胞浸润。但HCV抗原是否独立于冷球蛋白而介导肾小球损害尚不明确。HCV感染性肾小球肾炎分类如下:

1.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指血清中存在4℃时呈可逆性沉淀的γ-球蛋白,因组分不同而分为3型:Ⅰ型冷球蛋白为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瘤等单克隆γ-球蛋白病变而产生的单克 隆免疫球蛋白。Ⅱ型冷球蛋白为混合性冷球蛋白,由多克隆IgG及针对IgG Fc段的单克隆IgM组成,其中IgM具有类风湿因子活性。Ⅲ型冷球蛋白为混合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约 50%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发生肾病,而在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则少有发生。

2.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肾小球肾炎 非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病理、临床经过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相似。对HCV在非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发病机制上的作用则尚有争论。

3.膜性肾病 少数HCV患者的肾损害为MN,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清补体多正常,冷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阴性。在患者肾组织切片上亦检测到HCV相关性蛋白。

2.预防

HCV感染的主要来源是输血和应用血液制品,因此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是目前预防HCV感染的主要措施。血液制品中HCV的污染也是HCV感染的重要来源。减少血液制品的污染除应严格筛查献血员外,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的灭活HCV,又能保持生物制品活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病的最终控制将取决于疫苗的应用。HCV分子克隆成功,为丙型肝炎的疫苗研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HCV存在不同型,且易发生变异,目前HCV疫苗的研制任务仍十分艰巨。HCV肾损害的预防依赖于丙肝的预防和有效治疗。

 

诊断方法
1.症状

血红蛋白尿,蛋白尿,血尿


1.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为2~26周,平均7.4周,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短,一般为7~33天,平均19天。

2.临床经过:临床表现一般较乙型肝炎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常见单项ALT升高,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患者ALT和血清胆红素平均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病情较重,临床难与乙型肝炎区别。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约40%~50%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急性丙型肝炎发展成慢性者多为无黄疸型,ALT长期波动不降,血清抗-HCV持续高滴度阳性,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观察ALT及抗-HCV的变化。

虽一般丙型肝炎临床表现较轻,但亦可见重型肝炎的发生,HAV,HBV,HCV,HDV和HEV五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但发生的背景和频率不同,欧美统计资料表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因以:HBV居多,日本则以HCV居多,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日本人群HCV感染率远高于欧美,其次是欧美的HCV基因型与日本的不同,我国尚无详尽资料,多数报道以HBV居多,HCV致重型肝炎中又以慢性乙型肝炎合并HCV感染者居多, 3.病毒血症的模式 对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随访研究表明,HCV血症有如下几种模式:

(1)急性自限性肝炎伴暂时性病毒血症。

(2)急性自限性肝炎伴持续性病毒血症。

(3)持续性病毒血症但不发生肝炎,呈HCV无症状携带者。

(4)慢性丙型肝炎伴间歇性病毒血症。

(5)慢性丙型肝炎伴持续性病毒血症。

4.HBV与HCV重叠感染 由于HCV与HBV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因此同时感染这两种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更多见的是在HBV持续性感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HCV,解放军302医院发现,在HBsAg阳性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抗-HCV阳性率在轻型慢性肝炎(慢迁肝)为0(0/14);慢性活动型肝炎为24.24%(8/33);慢性重型肝炎为33.33%(3/9),显示随乙型肝炎的进展和演变而阳性率增高,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过程中,接受输血等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增多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有报告指出,HBV/HCV重叠感染的重型肝炎与单纯HBV感染的重型肝炎,二组的胆红素,AST/ALT及病死率比较,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重叠感染组的肝细胞坏死远较单纯HBV感染的重型肝炎严重。

有人观察HBV和HCV重叠感染病例的HBV DNA和HCV RNA同时阳性的只占19%,大部是HCV RNA或HBV DNA单项阳性,另外HCV RNA阳性者中几乎都是e抗原阴性病例,提示病毒重叠感染的发生增殖干扰现象。

5.HCV感染与肝细胞性肝癌(HCC) HCV感染与HCC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从HCV感染发展到HCC平均约25年,也可不通过肝硬化而直接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各国HCC的抗-HCV检出率报告不一,我国初步报告为10.96%~59%,由于HCV具有广泛的异质性,HCC的发生与不同基因型的HCV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日本和美国HCV流行情况基本相似,但在日本与HCV相关的HCC较多,而在美国较少,研究结果表明,Ⅱ型HCV具有复制水平较高及干扰素治疗反应差的特点,在造成肝病进行性发展和癌变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研究HCV致HCC机制提供了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HCV致癌机制与HBV有所不同,已有研究表明HCV不像HBV能整合到肝细胞DNA中去,有报告认为HBV与HCV的双重感染似可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生几率,故应注意HCV与HBV共同致癌的作用。

6.HCV感染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一般依自身抗体不同将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为四型,其中Ⅱ型AIH指抗核抗体阴性而抗-LKM-I阳性者,最近研究将Ⅱ型AIH分为两个亚型:Ⅱa型AIH:年轻人多见,女性为主,有家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好,与HCV感染无关,Ⅱb型AIH:多为老年,男性,无家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病毒治疗优于免疫抑制剂,与HCV感染相关,抗-HCV阳性,抗-GOR阳性,此类患者必要时应查HCV RNA。

2.检查

尿胆红素(BIL)

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测定(α1-AT )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

血清乳酸脱氢酶

血清甲胎蛋白(AFP)

血氨

红细胞乙酰胆碱脂酶

凝血酶原时间(PT)

治疗方法
1.治疗

 1.α-干扰素(α-IFN)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血清HCV RNA转阴率可达50%~80%,但停药后约半数HCV RNA又转阳,再用α-干扰素仍有效。在HCV复制指标转阴同时可见肝功能改善及肝脏病变好转。提示干扰素对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复发 时间多在治后6~12个月,若治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其复发原因为

①病毒基因型不同,一般Ⅲ型IFN疗效好,Ⅱ型疗效较差。

②出现突变株。

③未完全清除病毒。

④耐抗病毒药物。有报告用干扰素治疗散发性丙型肝炎效果较输血后丙型肝炎好。急性丙型肝炎如ALT持续异常超过6个月,应用干扰素治疗。常用有干扰 素α-2b(干扰能),用法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2周。后改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用14周。一般疗程3月至6 月。若增加干扰素剂量,延长治疗时间(12月或更长),可望提高疗效。近期疗效50%。

2.三氮唑核苷(rilavirin,病毒唑)

为一广谱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不如干扰素。对血清和肝HCV-RNA无明显降低作用。

3.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 IFN治疗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率为25%,可防止30%的急性丙肝向慢性化发展,到目前为止,IFN仍是公认的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

Omata报道,输血后丙肝1年后ALT恢复正常者,IFN治疗组为64%,对照组为7%,输血后3年HCV RNA阴性者,IFN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0%。一般认为,HCV感染时间越短,肝组织学病变越轻,血中病毒水平越低则疗效越好。因此对急性丙型肝 炎,血ALT持续不降者,应考虑IFN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下述指标者,亦可应用IFN治疗:

①血清ALT持续异常。

②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特征。

③既往有注射毒品史或从事医务工作者等。

④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

⑤HCV血清指标阳性。

IFN剂量目前一般用3~5mV,每周3次,疗程6月。据报道,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50%以上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的生化和组织学指标好转,但部分病 人于6~12个月内复发。但如病人于治疗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延长疗程可提高应答率。

影响IFN疗效的因素除年龄、病程长短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基因型:基因Ⅱ型IFN治疗效果差,Ⅲ型治疗效果好。

②血清HCV RNA含量:一般认为,患者初始HCV RNA滴度与IFN疗效高度相关。HCV RNA初始滴度低者,IFN治疗效果好。

③病毒变异:有人提出IFN敏感性和耐受性HCV的理论。Enomoto等分析了各感染HCV-1b株病人体内HCV全长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发 现病人对IFN治疗反应与HCV-1b准种的变化有关。其中一名病人在IFN治疗前有两种HCV准种,一个在IFN治疗后不久即从病人体内消失,而另一个 准种在整个。IFN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变化。比较两个准种序列差异时发现,主要在HCVNS5A蛋白羟基端的密码子序列(2209~2248)间发生突变。 把此区称为“IFN敏感性决定区(ISDR)”,认为凡具有原型HCV-1b的准种,均对IFN-耐受,而具有ISDR突变形的HCV-1b准种则对 IFN敏感,后者IFN疗效明显高于前者。

2.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Virazole,Ribavirin) 当前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改善肝功能,抗病毒方面显示一定疗效,但这种作用停药后不能维持,可与IFN或免疫调节剂并用,以提高疗效。

4.肝移植 慢性丙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疗。但新移植的肝常发生HCV感染,系由肝外HCV传入所致,也可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预后:

虽然丙肝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向慢性化转变,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6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长潜伏期和 轻型或无黄疸型者,易发展为慢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老年和高剂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经皮传播者,特别是输血后丙肝较非肠道外传播 者更易发展为慢性。其中10%-2o%发生肝硬变,有时在急性起病后几个月至三年之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演变为肝硬变,而且,少数患者病情发 展迅速,预后不良。

2.护理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高热量低蛋白的食物; 2、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3、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2、忌吃含盐量高的食物; 3、忌吃烧烤肉类。


 虎杖甘草粥

【组成】虎杖20克,甘草10克,大米10克。

【制作用法】先将虎杖、甘草洗净,浸入600毫升水中约1小时后,入砂锅中放火上煎取水500毫升,去虎杖、甘草,加入淘洗干净的米,用慢火炖成粥,放冷食用。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脾胃的作用,适用于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伴有黄疸者。

黑豆炖猪肉

【组成】黑豆150克,瘦猪肉250克。

【制作用法】黑豆、猪肉洗净,将猪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与黑豆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去浮沫,后改用文火煨炖,待肉熟豆烂后,加入盐、味精调味,饮汤食肉【功效】具有滋阴润燥作用,尤其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食用。

地耳粥

【组成】地耳草30克(鲜品60~90克),大米50克。

【制作用法】取地耳草洗净,用水800毫升,煎取500毫升,去地耳草,将大米淘净,加入地耳草汁中,用慢火熬至粥成,放温,1日分次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除邪,又能健脾和胃补虚,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有黄疸或无黄疸)患者。

柳枝茶

【组成】一寸左右的带叶嫩柳枝2两。

【制作用法】嫩柳枝放入锅中,加水20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当茶服,每日1剂。

【功效】柳枝、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早期病毒性肝炎患者饮用效果更好。

泥鳅豆腐羹

【组成】活泥鳅5条,豆腐1块。

【制作用法】泥鳅剖腹去肠洗净,切段;豆腐切成小块备用。于炒锅中加入少量的油,至油烧至八成熟时,放入泥鳅爆炒后加入适量水煮沸,再加入豆腐,开锅后煮2分钟,加入盐、味精调味,并加适量的芡粉勾芡即成。

【功效】祛湿和中,清热散血,对肝炎病人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对促使黄疸消退及转氨酶下降,比较明显,尤以急性肝炎更为显著;

马齿苋瘦肉汤

【组成】瘦猪肉250克,马齿苋300克。

【制作用法】猪肉洗净,切成2~3厘米见方的小块;马齿苋除去根、泥沙,洗净。先将猪肉于汤锅内加冷水煮沸,去浮沫,放入洗净的马齿苋,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煮至肉烂,加入精盐、味精调味即成。去马齿苋,吃肉喝汤。

【功效】猪肉滋肝补虚;马齿苋清热解毒。两味炖煮,扶正祛邪,用治肝炎病效果较好。

佛手炒肉片

【组成】佛手1只,猪里脊肉100克。

【制作用法】佛手洗净,切成薄片;猪肉洗净,切成薄片,用少量湿淀粉拌匀。炒锅中加入适量的色拉油,烧至七成熟,入猪肉于锅中略炒,再加佛手同炒片刻,放少量水于锅中略煮,最后加入盐、味精调味。佐餐食用。

【功效】佛手色泽金黄,气味芳香,具有舒肝理气的作用。是辅助治疗慢性肝炎的有效食疗方。

首乌猪肝片

【组成】新鲜猪肝250克,首乌50克,黑木耳25克。

【制作用法】首乌洗净,入锅中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备用;猪肝洗净,切成薄片,加入少量的盐、淀粉及首乌汁拌匀;黑木耳放入冷水中泡开。将炒锅置火上,加入适量的油,烧至七、八成熟时,加入少量姜丝略炒,然后倒入拌好的猪肝,翻炒片刻后,起锅;将余下的首乌汁倒入锅内,加入料酒、酱油、精盐、黑木耳,略煮,后入湿淀粉勾芡,并倒入炒好的猪肝,翻炒片刻后,加入小葱,起锅装盘,佐餐食用。

【功效】方中首乌具有补肝、益肾、养血、祛风的作用对肝炎患者,尤其是慢性肝炎患者能起到保肝解毒的作用。

叶下珠煮猪肝

【组成】鲜珍珠草30克,猪肝250克。

【制作用法】珍珠草拣去泥沙洗净,切成段;猪肝洗净。锅中加水500毫升,入前二物,用武火煮沸后,去浮沫,转用文火炖煮,至水干即成。将煮好的猪肝切成薄片,蘸酱油作佐餐食用。

【功效】清肝热、去水湿、退黄疸,又能补肝血,祛邪而不伤正,适合肝炎病人食用。

荸荠汤

【组成】荸荠250克。

【制作用法】荸荠洗净,削去皮,加水1000毫升,煮至500毫升,饮汤吃荸荠。

【功效】荸荠中含有粗蛋白、粗脂肪、淀粉及钙、磷、铁、维生素C等,对肝炎患者的康复极为有利。

葫芦炒笋干

【组成】葫芦300克,笋干50克。

【制作用法】将葫芦刨去皮,洗净,切片;笋干洗去盐,冷水浸泡1小时左右,先撕成丝,再切成段。炒锅内放入适量的油,烧至七、八成熟时,加入葫芦翻炒,并入笋干同炒片刻,再加入少量的水,加锅盖焖烧至葫芦熟,加盐、味精调味,起锅装盘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葫芦味甘淡,性平,具有较强的清热利尿、除烦解毒。民间常用于治疗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疾病。

枸杞炖乌骨鸡

【组成】乌骨鸡一只,重约750克,枸杞子20克。

【制作用法】乌骨鸡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斩去爪、头;枸杞子洗净。取大砂锅一只,放入乌骨鸡、姜片、葱段,加足量的水,以淹没乌骨鸡为度。先用武火烧开,去浮沫,再转文火慢炖,至鸡肉五成烂时,再加入枸杞子同炖至熟,用精盐、味精调味即可,食肉喝汤。

【功效】乌骨鸡与枸杞同煮,滋补作用极强,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肝肾阴亏者。

南瓜根炖牛肉

【组成】南瓜根15克(鲜品60克),黄牛肉250克。

【制作用法】南瓜根去泥洗净,牛肉切成块。将牛肉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煮沸,去浮沫,加入南瓜根,加入料酒、酱油、桂皮、茴香等,用慢火炖至牛肉酥烂为度。佐餐食用。

【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对急慢性肝炎(有无黄疸者均可)较为适宜。需要注意的是,牛肉比较难以消化,烹饪过程中应烧至烂酥,且不宜过多食用,以免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大青粥

【组成】鲜大青叶60克,大米50克。

【制作用法】大青叶去泥洗净,切成段;大米淘洗干净。先将大青叶入锅中加水1000毫升煮至500毫升,去滓取汁,将大米加入大青叶汁中同煮至米烂粥成。

【功效】民间常用本品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各种细菌、病毒感染疾病,对急性传染性肝炎的效果也非常显著。胃纳不佳患者服食,效果较好。

酱爆田螺

【组成】田螺500克,生姜、小葱少许。

【制作用法】田螺用清水静养24小时,去泥土,用针挑出螺肉,洗净。炒锅于火上烧热,加入色拉油,烧至八成熟,放入生姜爆香,再倒入螺肉略炒,并加入适量的豆瓣酱一同翻炒,然后加入少许料酒、糖,翻炒后加少许水,加盖焖烧片刻后,加盐、味精调味,起锅装盘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田螺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本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对肝炎患者的康复极为有利

茵陈子排汤

【组成】茵陈30克,瘦子排250克。

【制作用法】茵陈拣去杂草,洗净,切段;子排切成小块,少洗净。砂锅中加水,放入子排,滚沸后将水倾出,洗净子排,再于砂锅中加水,入子排、茵陈同煮,沸后转小火炖,至子排肉酥烂为度,加入盐、味精调味即可。吃肉喝汤。

【功效】民间常用本品治疗肝炎身目黄染,常获良效。清热利湿退黄,益肝养血补虚,对病毒性肝炎伴有黄疸者尤为适宜。

鲫鱼五味汤

【组成】鲫鱼一条,重约400克,五味子30克,生姜、小葱适量。

【制作用法】鲫鱼去鳞、腮、内脏,洗净;五味子冼净,有纱布包好,扎紧,生姜切片,小葱切段。将鱼及五味子、生姜片放入酱爆佐餐食用,对提高肝炎患者食欲,也是大有好处的。

【功效】本品民间常用作久病体虚、产后虚乏之人的滋补佳品。本汤适合于病毒性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患者食用。

车草炖鱼头

【组成】胖头鱼头一只,车前草15克,鸡骨草10克。

【制作用法】鱼头去鳃洗净,车前草、鸡骨草洗净,切段。将车前草、鸡骨草先放入砂锅底部,再将鱼头放在药材上面,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炖煮,约40分钟左右,加入少量的盐、味精调味即成。

【功效】清肝热,又能除湿退黄,对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均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溪黄草蒸鹌鹑

【组成】鹌鹑三只,溪黄草30克。

【制作用法】鹌鹑杀后去毛,腹部剖一小口,挖去内脏,洗净,用少量盐淹渍;溪黄草洗净,放入洗净的鹌鹑腹中,装碗内,于蒸笼上蒸30分钟左右,鹌鹑肉酥烂为度。

【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明显。对肝炎病人食欲减退者尤为适宜。

病毒性肝炎的饮食要求:

1、热量。若无发热及并发症时,成人每日热能宜2000千卡左右。若有发热等情况时可供给热量2400千卡左右。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限制热量、控制饮食,避免影响肝功能的恢复及脂肪肝的发生。

2、蛋白质。肝炎患者宜供给高蛋白质饮食,每日每千克体重l.5~2克,全日蛋白质100~120克,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5。

展开
疾病介绍

抗-HCVAg阳性是确诊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noncryoglobulinemic MPGN)以及膜性肾病的症状之一。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单链RNA病毒,首先发现于1989年,现估计全球约有100×106感染者,主要经血制品传播及使用静脉毒品传播。近10年对 HCV感染与肾小球疾患间的关系认识逐渐增多,现认为HCV相关的肾损害主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ryoglobulinemic MPGN),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noncryoglobulinemic MPGN)以及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临床上确诊应具备: 1.有蛋白尿或血尿; 2.血清丙肝病毒RNA(HCV-RNA)阳性,抗-HCVAg阳性。 3.冷球蛋白和免疫复合物存在,有HCV-RNA病毒核心抗原和IgG抗HCV抗体。 4.肾活检示严重单核细胞浸润及大量肾小球免疫复合物沉积。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