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狂病
概述:狂病
疾病常识
1.病因

上火(20%):

情志内伤情志过激,尤其是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或突遭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灵,神明无由自主,神志逆乱,躁扰不宁而发为本病。或肝火内盛,灼血为瘀,瘀血痹阻神明之主(心)、元神之府(脑),则神机失用,而发为本病。  

饮食(30%):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之晶,酿成痰烛,复因心火暴张,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神明无主;或贪杯好饮,里湿素盛,郁而化热,充斥胃肠,腑热上冲,扰动元神而发病。  

遗传(10%):

先天遗传母腹中受惊而致虚,则神机紊乱;或禀赋不足和家族遗传,出生后突受刺激则阴阳失调,神气逆乱而引发本病。  

总之,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和先天遗传是本病主要致病因素,而痰火瘀血闭塞心脑,阴阳失调,形神失控是其病机所在。其病位在心脑,与肝胆脾有密切关系。其病性初起多以实证为主,如痰火扰心;继则火热灼血为瘀,炼液为痰而多见痰结血瘀、瘀血阻窍;日久而多本虚标实,如火盛伤阴耗气,心肾不交等。

2.预防

1、狂病宜及早诊断,合理用药,加强护理,可以治愈。但易反复,尤其治之不当,或久治不愈,可由兴奋转静,多喜少动而成癫病,病癫后遇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触动还可转狂,至此多预后不良。

2、狂病预防、调摄的关键在调情志,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以及积极治疗情志为患之疾。护理着重在于配合治疗,防止意外,早日康复。

诊断方法
1.症状

精神障碍,行为及情绪异常,躁狂,技术狂躁症,哭笑失常,秋季狂躁症,谵妄


1、有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躁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语言、举止不正常状态。  

2、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或脑外伤等诱发因素,或有家庭史。  

3、排除药物原因所致者。

2.检查

本疾病所需要做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脑电图检查 ,颅脑CT检查 ,颅脑MRI检查,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治疗方法
1.治疗

1、痰火扰心。治法:泻火逐痰,镇心安神。方剂:生铁落饮。方解:方中生铁落重镇降逆,胆南星、贝母、橘红等清涤痰浊,菖蒲宣窍,远志、茯神、辰砂安神;二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加减: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肝胆火盛,脉弦实者,可改用当归龙荟丸;如属阳明热结,躁狂谵语,神志昏乱,面赤腹满,大便燥结,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舌质红绛,脉滑实而大者,宜先服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再投凉膈散加减清以泻实火。证情重者,可酌用龙虎丸;胸膈痰浊壅盛,而形体壮实,脉滑大有力者,可改用三圣散以涌吐痰涎,遇有狂病违拗口不开者,可用鼻饲法。吐后如形神俱乏,当以饮食调养;病情好转而痰火未尽,心烦失眠,哭笑无常者,可用温胆汤送服朱砂安神丸。用以清化痰火,养心安神。白薇。   

2、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方剂:二阴煎。方解:方中生地黄、麦冬、玄参养阴清热;黄连、木通、竹叶、灯心泻热清心安神;可加用白薇、地骨皮清虚热;茯神、炒枣仁、甘草养心安神。定志丸方剂:人参、茯神、石菖蒲、甘草,其方健脾养心,安神定志,可用汤药送服,也可布包人煎。加减:若阴虚火旺兼有痰热未清者,可用二阴煎适当增入全瓜蒌、胆南星、天竺黄等。  

3、气血凝滞。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方剂:癫狂梦醒汤,送服大黄鹰虫丸。方解:方中重用桃仁合赤芍活血化瘀,还可用丹参、红花、水蛭以助活血之力;柴胡、香附理气解郁,青陈皮、大腹皮、桑白皮、苏子行气降气;半夏和胃,甘草调中。大黄廑虫丸方剂:大黄、黄芩、桃仁、杏仁、芍药、干生地、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廑虫。可祛瘀生新,攻逐蓄血,但需要较长时期服用,至少半年以上,每服6克,日服3次。加减:如蕴热者可用木通加黄芩以清之;兼寒者加干姜、附子助阳温经。

2.护理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1、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抽烟喝酒。

2、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紧张。

展开
疾病介绍

狂病多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所致,以痰火瘀血,闭塞心窍,神机错乱为基本病机,临床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以青壮年罹患者为多。情志内伤情志过激,尤其是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