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多为间接暴力及挤压暴力引起。常见于人体自高处坠落时一侧股骨大粗隆撞击地面,此时股骨头撞击髋臼可造成髋臼无移位骨折或髋臼内壁骨折块向盆腔内移位。而当屈髋屈膝时沿股骨纵轴的暴力亦可造成髋臼的后缘骨折。如果下肢处于内收位时则除了导致髋臼骨折之外还容易发生髋关节的后脱位,而当下肢外展时则可造成髋臼顶部的粉碎骨折。此外,挤压伤亦可造成髋臼骨折。
关节僵硬有些患者为了使骨折后的骨骼在正常的位置上生长,常常限制患处关节的活动,这样就容易使肌肉、肌腱和韧带之间发生粘连,进而使关节变得僵硬。因此,骨折患者在做石膏或夹板固定的同时要适当活动那些没有被限制的关节,以保证血脉通畅。此外,对固定部位的肌肉也要进行适当的收缩和放松运动,以防止肌肉挛缩。鼓励多活动:适度的运动一方面可以强化骨骼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肌力和良好的平衡感,减少跌倒发生的机会。这也是骨折的预防方法之一。
关节局部刺痛,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下肢短缩,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儿童髋部疼痛
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如并发股骨头脱位则表现为相应的下肢畸形与弹性固定,当发生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时,其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均不如髋关节前,后脱位,体征也不明显,脱位严重者可表现为患肢缩短。
髋臼骨折时可能并发有盆腔内大出血,尿道或神经损伤,以及骨盆环的断裂和同侧下肢骨折,应仔细检查,以防遗漏。
髋臼骨折的分类 一般采用Letournel的分类方法,将髋臼骨折分为5种单纯骨折和由这些单纯骨折联合而成的复合骨折。
(1)单纯骨折:后壁,后柱,前壁,前柱和横向骨折。
(2)复合骨折:后壁和后柱,横向和后壁,“T”形,前柱和后半横形,两柱骨折,其中“T”形骨折类似于横向骨折,只是沿着四方表面和髋臼窝有一垂直的披裂,将前,后柱分开,有时会伴发耻骨下支骨折,所谓后半横形是指后柱的横形骨折。
X线片及CT检查能明确诊断及骨折的移位情况。
X线片:医学上常用x线检查作为辅助检查方法之一。临床上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有透视和摄片两种。摄片能使受检部位结构清晰地显示于x线片上,并可作为客观记录长期保存,以便在需要时随时加以研究或在复查时作比较。必要时还可作x线特殊检查,如断层摄影、记波摄影以及造影检查等。
(一)治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1.非手术治疗
一些移位很少的髋臼骨折可采用保守疗法,下列两种情况也可考虑保守治疗:
(1)大部髋臼完整且仍与股骨头匹配。
(2)两柱骨折轻度移位后形成继发性匹配:两柱骨折后所有软骨部分与远骨折片一起与髂骨脱离,股骨头周围的骨折块仍保持一致的外形。
非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移位进一步发展,可采用胫骨结节牵引,但牵引力不可过大,以免股骨头从髋臼脱出。
2.手术治疗
大多数移位的髋臼骨折需手术,以获得较满意的复位和固定,降低创伤后关节炎发生率,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手术宜在骨折两三天后至10天内进行,这时局部出血已停止,而骨折线仍清晰可见,3周后由于已有骨痂生长,复位将十分困难。
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一般来说应争取通过一个入路达到完全的复位和固定,采用的入路中,Kocher-Langenbeck入路适于进入后柱,髂腹股沟入路则适于进入前柱和内侧部分,延伸的髂股入路适于同时进入前,后柱,但后一入路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最长,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也最高,显露骨折并做复位后,使用可塑形接骨板,螺钉或钢丝做内固定。
(二)预后
经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尚可。
1、正确体位及有效牵引:术后患者常规行皮肤牵引2 ~3周。以减轻疼痛及活动下肢时股骨头对髋臼的接触和挤压。行皮牵引时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潮红、破溃及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及感觉情况,指导有关皮牵引的知识。
2、预防褥疮:由于术后切口疼痛及患者对骨折固定的思想顾虑,不愿更换体位引起褥疮,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知识,协助患者每2h在患肢制动的条件下翻身,同时予受压部按摩,亦可用气垫床,并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
3、注意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因刺激性疼痛,卧床不习惯或麻醉等因素均可造成尿潴留,术后有尿急而不能自排者,可采用下腹部按摩热敷,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并可定时关闭尿管,锻炼膀胱功能,嘱患者多饮水,防泌尿系感染,鼓励患者多进食富含高纤维食物,防便秘。鼓励床上活动刺激肠蠕动,必要时应用开塞露肛塞或肥皂水灌肠通便。
4、预防股静脉血栓及栓塞性疼痛: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教会并督促患者做踝关节及足趾的屈伸运动及股四头肌的静止性伸缩,以消除静脉血的瘀滞。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突发性呼吸困难、胸闷及咳嗽等异常情况。
5、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并治疗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术后6h开始行小腿和踝部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3天做患肢肌肉舒缩活动防止下肢肌肉萎缩,3~4周开始不负重的主动关节活动,8~12周后逐渐开始扶拐暂不负重行走。12周后完全负重行走,为了巩固疗效,防止意外,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的指导,如每隔1~2个月门诊复查。
宜吃食物
1.宜吃钙质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胶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发物性的食物; 2.忌吃含有碳酸比较高的食物; 3.忌吃茶多酚含量高的食物。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