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由慢病毒中朊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是由朊蛋白传递所致的疾病,为一种直径10~20nm,长100 nm的被称为瘙痒病特异蛋白颗粒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减少,星形细胞增生和海绵状改变等,本病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清楚,约有10%病人为家族传播,还有少数为医源性传播,如角膜移植或接受生物制品治疗而发病。
(二)发病机制
因瘙痒病特异蛋白为非常规因子,不具有免疫原性,进入机体后不能刺激机体进行细胞的体液免疫反应,因而一旦感染便不能清除病原,使大脑皮质出现病理性海绵状改变,神经细胞减少,变性和星形细胞增生改变等,经典型早期一般仅见轻度脑萎缩,镜下显示大脑皮质灰质可见大小不等,圆形和卵圆形空泡呈海绵状改变,神经细胞变性减少和脱失伴随星形细胞增生,无炎性细胞浸润,Pr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刚果红染色偶见淀粉样斑,电镜所见膜状空泡变性和羊瘙痒症相关纤维(SAF)。
晚期则见明显脑池变宽,脑回扁平严重脑萎缩,无炎性渗出和局灶性脑病变,病理性海绵状改变主要见于大脑皮质,其分布以颞,额,枕叶为最著,顶叶和中央回则最轻,基底节壳核,尾状核和丘脑病变明显,而苍白球大细胞较轻,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亦可见海绵状改变,神经细胞减少变性和星形细胞增生,脊髓前角亦可受累但较轻,病程短者海绵状改变重,病程长者神经细胞变性和星形细胞增生明显。
新变异型与经典型海绵状改变,神经细胞变性和星型细胞增生,PrP反应阳性等基本一致,但病变程度和分布不同,例如丘脑和小脑病变明显,刚果红染色淀粉样变较经典型多见。
实验证明病人脑组织接种传递发病率高,潜伏期长,但其传染途径未明,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1.对医源性传染如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生物制剂,生长激素等严加监控,杜绝传染。
2.虽然对于病人一般接触未见到传染致病的报道,但对有创伤检查如取血,腰穿取脑脊液,头皮穿刺,脑组织活检等,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杜绝传染。
(1)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如注射器,针头,用后处理严加管理,以焚烧为宜。
(2)对不能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可设专用于CJD脑活检器械,不用于一般病人手术,采取特殊消毒措施,132℃高压消毒60min以上或5%漂白粉液或2mol/L氢氧化钠浸泡60min。
(3)病人的活检或尸检脑组织严加管理,对其污染物的处理一定要焚烧。
痴呆,四肢无力,进行性痴呆,焦虑,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障碍,幻觉,视物变形,抑郁
本病较罕见,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男女患病率相等,发病年龄多在40~65岁,但可在成年的各阶段发病,多为散发病例,传播途径不十分清楚,约有10%病人为家族传播,还有少数为医源性传播,如角膜移植或接受生物制品治疗而发病,病程为亚急性,发展比其他原发性痴呆快,常在1~2年内死亡。
前驱期数周或数月表现为神经衰弱症状,也可出现注意力和记忆障碍,四肢无力和步态不稳,智力随之迅速衰退,神经症状也变得突出,可有小脑共济失调,四肢强直和进行性麻痹,锥体和锥体外系症状如震颤,舞蹈样运动等;言语障碍常见;也可出现计算障碍,不能分辨左右等顶叶症状,视力可严重受累,迅速出现进行性皮质盲,如脑干受损可有眼震颤,吞咽困难或强制性哭笑,常有肌震挛,也可出现癫痫发作,有的可出现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如意识模糊,谵妄,可有幻觉,妄想,最后出现痉挛性麻痹和严重痴呆。
有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经典型和新变异型,分别阐述如下:
1.经典型临床表现 中老年人发病,年龄50~70(65)岁,呈亚急性起病,早期有些病人前驱症状类似感冒疲倦乏力,相继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烦躁,易激惹等精神行为异常;有些病人头疼头晕,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可有视觉症状:视力减退,复视,视物变形乃至视幻觉,病情迅速进展出现不自主动作,动作缓慢,肌强直,震颤,手足徐动和舞蹈症状,多数病人出现肌阵挛抽动,反复发作,且可被声光刺激诱发,少数病人可有失神,癫痫样抽搐发作,很快出现认知障碍,记忆力丧失,痴呆,定向障碍,出现精神症状甚至偏执妄想,虚构,不认人,少数兴奋躁动,痴呆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最终卧床缄默不语。
神经检查体征:可有复视,眼震,凝视麻痹;轮替试验和指鼻试验不能;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多数病人出现肌张力高,强直,震颤,锥体外束征和肢体无力的锥体束征等,最终临床呈木僵和醒状昏迷状态。
2.新变异型临床表现 多在青年期发病,起病亚急性或缓慢发病,早期出现精神症状:表情淡漠,情绪低沉,抑郁焦虑或焦虑不安,全身乏力萎靡,发病数周或数月出现进行性共济失调,认知障碍出现较晚,可有肌阵挛抽动,舞蹈样动作,晚期出现记忆力丧失,进行性痴呆。
神经检查体征:步态不稳,步态蹒跚,昂伯征,小脑性共济失调,少数病人可见面部或躯体感觉障碍,可见锥体束征和锥体外束征,痴呆,缄默不语,最终多在2年以后衰竭死亡。
起病亚急性,进展快,呈持续进展性痴呆,锥体和锥体外系征,伴有肌阵挛抽搐,病程短,多在1~2年内死亡,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所以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方能做出较确切的诊断,辅助检查显示,脑脊液化验多正常,总蛋白偶见增多,但免疫球蛋白不增多,气脑造影正常或脑室扩大,可存在大脑和小脑皮质萎缩的征象,脑电图往往有明显异常,开始可出现弥漫或局灶性慢波,以后可见尖波或慢峰形波,最后在皮质抑制活动背景上出现特征性三相同步复合尖波,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头颅CT可见皮质萎缩和脑室扩大,病理改变的特点是海绵状改变,神经细胞变性或脱失和星形细胞增生等,有助于确诊。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除少数病例有蛋白轻度升高(一般50~60mg/dl)外,无异常改变,免疫球蛋白(Ig)和寡克隆区带均无异常表达,最近检测14-3-s蛋白阳性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1.脑电图 往往有明显异常,脑电图检查对经典型克-雅氏病具有重要辅助价值,其特殊性改变:早期仅见散在α波减少,相继出现α波减少消失,出现θ波和δ波,病情进展则α波消失,出现弥漫或局灶性慢波,以后可见尖波或慢峰形波,棘-慢波综合波,最后在皮质抑制活动背景上出现特征性三相同步复合尖波,最终脑电图背景电静息和周期性同步发放(PSD),而新变异型克-雅氏病则无此特殊征性脑电图改变,开始可出现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MRI早期无异常改变,病情进展期可见普遍性脑萎缩,脑池宽,脑回小和脑室扩大,多数(80%)无局灶性改变,近年发现少数病例MRI可见双侧底节,丘脑后部长T2信号,有时较不明显,如用质子像,Flair和弥散MRI可见明显增强信号,具有诊断意义。
3.气脑造影 正常或脑室扩大,可存在大脑和小脑皮质萎缩的征象。
(一)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需给予良好的护理和有效的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对抽搐、肌阵挛和兴奋躁动仍应给予积极治疗为宜。据文献报道,金刚烷胺200mg/d,3次/d,口服,对本病有效,但也有无效者。
(二)预后
本病85%为散发,预后不良,多数发病后3~12个月死亡。绝大多数在2年内死亡。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1.对医源性传染如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生物制剂、生长激素等严加监控,杜绝传染。
2.虽然对于病人一般接触未见到传染致病的报道,但对有创伤检查如取血、腰穿取脑脊液、头皮穿刺、脑组织活检等,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杜绝传染。
(1)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如注射器、针头,用后处理严加管理,以焚烧为宜。
(2)对不能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可设专用于CJD脑活检器械,不用于一般病人手术,采取特殊消毒措施,132℃高压消毒60min以上或5%漂白粉液或2mol/L氢氧化钠浸泡60min。
(3)病人的活检或尸检脑组织严加管理,对其污染物的处理一定要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