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65%):
引起口腔及口周皮肤感染的致病微生物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人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当疱疹病毒接触宿主易感细胞,病毒微粒进入细胞及胞核,其核心的核酸在细胞核内合成蛋白质与氨基酸,并利用宿主细胞氨酸和酶,重新复制病毒微粒;然后通过胞浆,细胞膜向周围扩散,引起急性发作的称原发性单纯疱疹;若机体在接触该病毒后形成抗体,但量不足,当遇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感冒,过度疲劳,消化功能失调或局部机械刺激等因素,潜伏在细胞内的病毒则活跃,繁殖,引起复发,称复发性单纯疱疹。
免疫力降低(30%):
多在原发型疱疹感染后当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发生,成年人多见,表现为在唇红粘膜与皮肤交界处有灼痛感,肿胀,发痒,继之红斑发疱,数目多,呈粟粒样大小,常成簇,初期疱液稍黄透明,以后水疱高起扩大,相互融合,疱液变为混浊,疱破裂后干涸结黄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但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疱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疼痛加剧,本病亦有自限性可自行愈合。
疾病预防: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均因接触了单纯疱疹患者引起。单纯疱疹病毒的活动感染患者与无症状的排毒者,他们的唾液、粪便中皆有病毒存在。故本病患者应避免接触其他儿童与幼婴。复发性单纯疱疹感染的发生是由于体内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以后引起的,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复发的方法,主要应消除诱使复发的刺激因素。
咽痛,水肿,疱疹,脓疱,口炎,剧烈疼痛,充血,高热,继发感染,红晕
1.疱次性口炎
本病多为初发,亦称原发型疱疹性口炎。多见于婴儿或儿童,以2~3岁最易发生。单纯疱疹进入人体后,有10天左右的潜伏期,患儿有躁动不安、发热、头痛、咽痛、啼哭拒食等症状。2~3日后体温逐渐下降,可在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出现病损,如唇、颊、舌以及角化良好的硬腭、牙龈和舌背。初起粘膜充血、发红、水肿,并出现数目较多成簇的、针头大小、壁薄透明的小水疱,直径约1~2mm,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绕以细窄的红晕。疱很快破裂,留有表浅溃疡,可相互融合成较大的溃疡,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充血发红。此时唾液显著增加,有剧烈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该病有自限性,病程在7~14天左右。
2.唇疱疹
常见于成年人,多在原发型疱疹感染后当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发生。表现为在唇红粘膜与皮肤交界处有灼痛感、肿胀、发痒,继之红斑发疱,数目多,呈粟粒样大小,常成簇。初期疱液稍黄透明,以后水疱高起扩大,相互融合,疱液变为混浊。疱破裂后干涸结黄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但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疱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疼痛加剧。本病亦有自限性可自行愈合。
一、形态学检查
涂片查找包涵体;电镜检查病毒颗粒。
二、免疫学检查
抗原检测:用各种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抗体滴度是否提高。
三、病毒分离
表皮细胞发生气球样变性、网状变性和凝固坏死,开始细胞核内可见嗜碱性包涵体,后期变为嗜酸性包涵体,真皮乳头轻度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反应重时亦有血管炎表现。
目前还缺少抗病毒的特效疗法,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以缩短病程,减轻痛苦,促进愈合。
(一)局部治疗
用消炎、止痛剂,但不能用激素类药物。
1.局部擦药:1%金霉素甘油、新霉素或杆菌肽或硼酸软膏,1%龙胆紫液,0.1%疱疹净眼药水等。
2.湿敷:0.1%乳酸依沙吖啶(利凡诺)液,0.025%~0.05%硫酸锌溶液。
3.漱口剂:若疼痛重,可用1%~2%普鲁卡因,0.5%~1%达克罗宁液含漱,以减轻疼痛。
4.激光照射:可止痒、镇痛,促进疱液吸收,结痂。
(二)全身治疗
1.支持疗法:适当休息,对症处理。给予高能量、易消化、富于营养的流食或软食。口服多种维生素类药物。必要时可由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
2.全身用药:可服用病毒灵(吗啉双胍),每片0.2g,每次1~2片,每日3次。口服板蓝根片或冲剂,口炎冲剂等。 病重者可选用左旋咪唑、聚肌胞、干扰素等药物。
(三)中医中药
可酌情选用白虎汤等中药予以辩证施治。
宜吃食物
1.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3.宜吃增加免疫力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忌吃过烫的食物; 3.忌吃酒精性的食物。
口腔单纯性疱疹饮食原则
1.为防止病毒感染,平素可多食大蒜、大葱,但发病期间应忌之。
2.发有口腔疱疹的病人不宜进补。
3.多食水果、瓜菜,避免大荤大腥,如肥肉、海鲜、虾蟹等。
食疗选方
1.鲜鱼腥草30克,薄荷叶5片,水煎服。适用于口腔疱疹初起。
2.菜瓜1只,去瓤,切片,冷拌,佐餐。适用于伴心烦,身热,口渴。
3.西瓜汁200毫升,1次饮完。适用于伴口渴尿少。
4.鲜芦根1支,水煎代茶饮。适用于伴小便赤短。
5.赤小豆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适用于伴小便不利。
6.红皮甘蔗1节,马蹄7只,洗净,水煎取汁,代茶饮。适用于口渴少津,疱疹溃破疼痛。
7.鲜苦菜30克,水煎频饮。适用于伴咽喉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