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外科 > 骨外科 > 颈肋畸形
概述:颈肋畸形
疾病常识
1.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随着人类的进化,颈椎上的肋骨早已退化不复存在,但也有2%的正常人于第7颈椎上仍有颈肋残存,其中大多数人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体检中发现。

颈肋的形态各异,从病理解剖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完整型颈肋(27%):

指具有较为典型的肋骨形态,前方以肋软骨与胸骨或第1肋骨相连结,一般见于第7颈椎,罕有发生于第6或第5颈椎者。 

半完整型颈肋、不完全型颈肋(25%):

与前者相似,惟其前方以软骨关节面与第1肋骨相连。不完全型颈肋,其形态与肋骨相似,惟发育较短小,前方以纤维性束带与第1肋骨相连结。

残留型颈肋(15%):

指于第7颈椎横突外方仅有1.0cm左右长短的残留肋骨,其尖端多以纤维束带附着于第1肋骨上。

除上述四型外,还有某些病例表现为第7颈椎横突过长,同样构成了胸廓出口狭窄的病理解剖因素之一。

此种先天性畸形并不在出生后早期发病,一般多于20岁前后发病,尤其是女性,由于人体的生长与发育,致使双侧肩胛带逐渐下垂,加之劳动负荷的递增,使前斜角肌的张应力增加,胸廓出口处内压升高,最后引起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受压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2.预防

增加肩部锻炼,可利用体操、肩部负载及按摩等来增加肩部肌力,尤其是对肩胛提肌的训练。让患者在休息时,尤其是卧床情况下使患侧上肢置于上举过头位,以缓解及对抗肩胛带的下垂作用。

诊断方法
1.症状

无力,肌肉萎缩,手指或手臂部刺痛及麻木感,发绀,上肢及肩向下牵引或手拿重物时疼痛,胀感,颈短


1.一般特点

(1)发病年龄:以20~30岁为多发,亦有14岁即发病及50岁以后发病者。

(2)性别:女多于男,两者之比约为4∶1,此可能与女性发育较早,肩胛带下垂较多和参加家务劳动较频有关。

(3)侧别:右侧多于左侧,两者之比约为3∶1,右侧之所以多见,主要是由于一般人均为右利,右手劳动强度较大;此外,亦与右侧的臂丛距肋骨较近和锁骨下动脉略高等有关。

(4)职业:以体力劳动较多者容易发病。

2.起病症状

视病理解剖改变的程度,受压组织的部位及个体差异等不同,其起病症状亦不尽一致,其中多见的有:

(1)前臂尺侧及小指麻木感:最为多见,约占40%左右,主要因为臂丛下干受刺激引起尺神经症状之故。

(2)持物易落及手无力感:也较多见,约占30%左右,由于臂丛中构成正中神经的纤维受累而引起。

(3)小鱼际肌萎缩:亦因尺神经受波及所致,约占10%左右。

(4)其他:包括手部发胀,拙笨感,桡动脉搏动减弱以及患肢酸胀感等,共占20%左右。

3.临床体征

(1)锁骨上窝饱满感:正常情况下,双侧锁骨上窝多呈对称性凹陷状,如有颈肋存在时,则可发现患侧(亦可为双侧)锁骨上窝消失,甚至略向上方隆起,呈饱满状。

(2)锁骨上窝加压试验阳性:即术者以手部大鱼际肌压迫患侧锁骨上窝,由于正好将臂丛神经干挤压于颈肋和前斜角肌之间,可引起疼痛及手臂麻木感,此即属阳性,尤以深吸气时为明显。

(3)肌肉萎缩:主要表现在手部的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前臂的尺侧肌群(当尺神经受累时),其次为正中神经支配的大鱼际肌,偶尔可发生于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等。

(4)手部缺血症状:如果颈肋引起锁骨下动脉受压,则可出现手部的肿胀,发冷,苍白及刺痛感;严重者可出现手指发绀,甚至手指尖端坏疽样改变。

(5)Adson征:阳性具有诊断意义,但阴性时亦不能否定诊断,其检查方法为:患者端坐于凳上,做深呼吸,并维持在深吸气状态;嘱患者仰首,向对侧转头;检查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颏部),另手摸着桡动脉;之后,让患者用力回旋下颌,并与检查者的手对抗,此时如诱发或加重神经症状,或桡动脉搏动减弱,消失,则为阳性。

1.一般临床特点:以20岁以上的女性青年为多见,好发于右侧。

2.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受累及血供受阻的手部症状。

3.临床检查:可根据锁骨上窝处的变异,压痛,以及加压试验,Adson征的检查结果等作出初步判定。

4.X线平片:可清晰地显示长短不一的颈肋畸形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等。

2.检查

检查可发现,颈部基底压痛,颈椎活动受限。旋转颈椎使向健侧倾斜,在颈肋部加压均能引起局部压痛及放射痛。在锁骨上区偶尔可以触及饱满的搏动。扪诊可扪及一个压痛的肿物。在锁骨下动脉部位可闻及一杂音。一般不影响功能活动,当表现出运动的症状时则病变较为严重,可能有力弱、萎缩,与手部内在肌的颤动。尺神经受压时第4、5指可出现感觉过敏现象,肌间肌,不鱼际肌与拇内收肌萎缩;正中神经受影响表现为大鱼际肌萎缩,也可有二头肌、三头肌与桡骨骨膜反射等减低。

X线片所见,颈胸椎处有颈肋,可以看出其大小形状与锁骨及第一肋骨的关系。颈肋综合征也可以是一个起自第七颈椎横突到第一肋骨的纤维束引起的,在照片上不显影,只能借助血管造影法才能证实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及其部位。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视病情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1.无症状者

指在体检或做其他检查时发现有颈肋者,原则上勿需特别处理。  

2.症状较轻者

以预防病变发展及增强肩部肌力为主。  

(1)减荷:减轻上肢负荷,尽可能地避免用手臂持物,可以肩部负重取代之。  

(2)锻炼:增加肩部锻炼,可利用体操、肩部负载及按摩等来增加肩部肌力,尤其是对肩胛提肌的训练。  

(3)体位:让患者在休息时,尤其是卧床情况下使患侧上肢置于上举过头位,以缓解及对抗肩胛带的下垂作用。  

3.症状持续者 指症状明显、经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者,多需手术治疗。  

(二)预后  

一般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症状,极少行手术治疗。

2.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宜吃富含各种维生素的食物; 3.宜多喝水。

忌吃食物

1.忌吃肥腻食品; 2.忌吃用铁锅烧的饭莱; 3.忌吃海味; 4.忌饮酒及大量饮咖啡、浓茶; 5.忌生冷寒凉之物。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如香蕉、草莓、苹果等。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蜂胶等。以此增强个人抗病的体质。合理搭配膳食,平时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以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展开
疾病介绍

在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中,约半数系因第7颈椎肋骨畸形或横突过长所致,在临床上不仅具有相应的特点,且治疗亦有异与其他原因所致者。大部分人的颈肋退化了,但在部分人中(0.5%)还存留有颈肋,有颈肋的人并非都有症状。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