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可由于中脑与间脑受损,致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或中胚层间质功能发育紊乱引起,Sissons发现部分患者合并肾小球肾炎和低补体(C3)血症,少数患者有家族史。
(二)发病机制
主要与下丘脑病变以及与脊神经并行的节后交感神经病变有关,下丘脑对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及其他内分泌腺起调节作用,并与节后交感神经纤维有解剖学的密切联系,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脂肪组织消失区与正常区或肥胖区之间,似乎有一条界限,该界限与脊髓节段似有一定关系,通常以腰1~2为界,把身体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两部分。
另有研究认为,下丘脑与垂体组成代谢调节控制系统,脂肪消失与该系统产生的脂肪转移因子的促进作用有关,起病前可有急性发热病史及内分泌缺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功能低下及间脑炎等,损伤,精神因素,月经初期及妊娠均可为诱因,目前对遗传因素作用的看法尚未统一。
尚无有效预防措施,适当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按摩和体疗后,部分患者可重新获得失去的脂肪。
皮肤松弛起皱,糖尿,全身消瘦型,下半身消瘦型,两侧颊部及颞部凹入,多尿,单纯性上半身消瘦型,心动过速,腹痛,上半身肥胖型
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progressive lipodystrophy)是罕见的以脂肪组织代谢障碍为特征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及组织学特点为缓慢进行性双侧分布基本对称的,边界清楚的,皮下脂肪组织萎缩或消失,有时可合并局限的脂肪组织增生,肥大。
由于脂肪萎缩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限性脂肪营养不良(Simons症或头胸部脂肪营养不良)和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Seip-Laurence综合征)。
1.多数病人在5~10岁前后起病,女性较常见,起病及进展均较缓慢,病初患者多出现面部或上肢脂肪组织消失,以后向下扩展,累及臀部及股部,呈大致对称性分布,病程持续2~6年可自行停止,病人面部表现为两侧颊部及颞部凹入,皮肤松弛,失去正常弹性,面颊,眼眶周围脂肪消失使患者呈现特殊面容,部分病人臀部,髋部可出现明显的皮下组织增生,肥大,但手足常不受影响。
2.病人可表现为脂肪组织消失,特殊肥胖及正常脂肪组织等三者并存,以不同方式结合成本病的基本特征,根据结合方式不同可表现为下述类型:
①上半身正常,下半身肥胖型;
②上半身消瘦,下半身肥胖型;
③单纯性上半身消瘦型;
④上半身肥胖型;
⑤下半身消瘦型;
⑥全身消瘦型;
⑦半身肥胖型。
3.病人可合并皮肤湿度改变,发汗异常,多尿,糖耐量降低,心动过速,血管运动不稳定,血管性头痛,腹痛,呕吐,皮肤及指甲营养性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个别病例可合并内分泌功能障碍,如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异常,肢端肥大症和月经失调等,一般在发病后5~10年内症状渐趋稳定。
4.病人的肌肉,骨质,毛发,乳腺及汗腺均正常,无肌力障碍,多数病人的体力不受影响,病程进展期躯体及精神发育也不受影响,最近报道可并发霍奇金病,硬皮病。
5.新生儿或婴幼儿患者多出现先天性全身性及多脏器病变,除累及头部,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在内的全身皮下及内脏周围脂肪组织外,还可伴有高血脂,糖尿病,肝脾肿大,皮肤色素沉着,心脏及肌肉肥大等。
化验检查可发现血清乳糜微粒,前β脂蛋白,甘油三酯增高,70%患者C3降低,90%有肾炎改变。
1.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可见皮下脂肪组织萎缩,皮肤正常。
2.肌电图显示肌肉及神经均正常。
3.B超可发现受累的脏器萎缩变小。
(一)治疗
1.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纯胰岛素针剂直接注入萎缩区,有些病人可逐渐出现局部脂肪组织增长,恢复正常形态。
2.如病变较局限或由于职业需要,可行局部脂肪埋植或注射填充剂等整形术。有些患者适当注意休息和加强营养,并配合按摩和体疗后,可重新获得失去的脂肪。
(二)预后
本病起病及进展均较缓慢,通常呈自限性,持续2~6年可自行停止。
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适当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按摩和理疗后,部分患者可重新获得失去的脂肪。应给予适当补充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一般可进食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丰富的蔬菜、水果、杂粮、鱼、虾等海产品。保健方面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劳累,避免着凉感冒等。
宜吃食物
1、宜吃新鲜蔬菜水果;2、宜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辅助食品。
忌吃食物
1、忌吃豆类、花生、玉米等坚硬难以消化的食物;2、忌食煎、炸、熏、烤和肥腻、过甜的食物; 3、忌吃芝麻、芝麻油、葱、姜和各种香气浓郁的调味料。
日常生活饮食方面多加注意,饮食中避免吃含高脂肪类的食物;适量吃点含高蛋白的食物,比如豆制品、蛋类、精瘦肉等;不要偏食;多吃水果和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