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精神科 > 焦虑症
概述:焦虑症
疾病常识
1.病因

心理因素(30%):

没有做好迎接人生苦难的思想准备,总希望一帆风顺平安一世。没有迎接苦难思想准备的人,当一遇矛盾,就会惊惶失措,怨天尤人,大有活不下去之感,这是引起焦虑症的具体原因之一。

神经质人格(20%):

对于引起焦虑症原因也表现在神经质人格。这类人的心理素质较低,对任何刺激均敏感,一触即发,对刺激作出不适应的过强反应。承受挫折的能力太低,自我防御本能过强。甚至无病呻吟,杞人忧天,整日提心吊胆,脸红紧张、疑神疑鬼,如此心态,怎能不焦虑。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15%):

对一些人而言,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一些高血压、治疗关节炎或帕金森症的)会造成焦虑症状,这也是引起焦虑症原因。

过度劳累(15%):

在工作、生活健康方面均追求完美化。稍不如意,就十分遗憾,心烦意乱,长吁短叹,老担心出问题,惶惶不可终日。别为自己设置精神枷锁太多,过得太累,把生命之弦拉得太紧。

躯体因素(15%):

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2.预防

饮食注意:患者焦虑症的患者,一般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来说,应该合理安排生活,防止暴饮暴食或进食无规律,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加重症状,对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来说,则应远离有刺激性的烟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因为它们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心脏早搏等,使已有的症状更突出,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进食后不要马上休息,对于腹胀,便秘者,也可以服用助消化和通便的药物。

诊断方法
1.症状

情绪性失眠,惊恐发作,紧张,神经质性格,考试综合症,焦虑致胸口痛,考试焦虑,胸口痛,严重情绪障碍,精神障碍


一、症状分类

焦虑症多发生于中青年群体中,诱发的因素主要与人的个性和环境有关,前者多见于那些内向,羞怯,过于神经质的人,后者常与激烈竞争,超负荷工作,长期脑力劳动,人际关系紧张等密切相关,亦有部分患者诱因不典型,临床上医师常把焦虑症分成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类。

(1)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惊恐样发作,在夜间睡梦中多发生,有濒死的感觉,患者心脏剧烈地跳动,胸口憋闷,喉头有堵塞感和呼吸困难,由惊恐引起的过度呼吸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导致血液偏碱性),又会诱发四肢麻木,口周发麻,面色苍白,腹部坠胀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恐惧,使患者精神崩溃,这类患者就诊时往往情绪激动,紧张不安,常给医师一种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假象,一般急性焦虑发作持续几分钟或数小时,当发作过后或适当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

(2)慢性焦虑:急性焦虑常在慢性焦虑的背景上产生,但更多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焦虑的症状,一般慢性焦虑的典型表现为五大症状,即心慌,疲惫,神经质,气急和胸痛,此外还有紧张,出冷汗,晕厥,嗳气,恶心,腹胀,便秘,阳痿,尿频急等,有时很难与神经衰弱或其他专科疾病相区分,故需要医师对病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以免误诊,有时候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像心电图,X线胸片,消化道造影,胃镜等可以帮助医师查出疾病,不过,焦虑症的主观症状虽然严重,但客观休征却是很轻或阴性。

二、症状特点

(1)广泛性焦虑症:

是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运动性紧张和过分警惕。

(2)惊恐发作:

是以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状态,伴频死感或失控感,可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

(3)一个月内至少有惊恐发作3次,每次发作不超过2小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体检发现:恐惧发作并非躯体疾病所致,不伴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或其他神经症性疾病。

2.检查

有时候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像心电图,X线胸片,消化道造影,胃镜等可以帮助医师查出疾病。

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或者EK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X线胸片:胸片就是胸部的χ片,临床上都叫胸片。受检者取站立位,一般在平静吸气下摒气投照。心血管的常规胸片检查包括后前正位(焦-片距离200cm)、左前斜位(60°~65°)、右前斜位(45°~55°)和左侧位照片。正位胸片能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能观察心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和肺内血管的变化,可用于心脏及其径线的测量。

治疗方法
1.治疗

焦虑症病西医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对该病有明显疗效,但心理治疗有减轻焦虑的作用,一般应在药物控制焦虑的基础上适当配合心理治疗。

一、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剂:以丙咪嗪、氯丙咪嗪效果较好,开始剂量宜小,如丙咪嗪可从每天12.5mg睡前一次开始,隔天增加12.5mg,直到300mg,一般治疗剂量150mg,个别需用至300mg以上。

(2)苯二氮蕈类:以阿普唑仑疗效最好;其次,氯酯安定、氢羟安定、舒乐安定、安定等也有较好的作用。阿普唑可用0.4~0.8mg 3次/d。

(3)B-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可用于减轻病人植物神经亢进症状。

(4)丁螺环酮对广泛性焦虑疗效好,无嗜睡等副作用。

二、心理治疗:

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常用者有:

(1)集体心理治疗;

(2)小组心理治疗;

(3)个别心理治疗;

(4)森四疗法。

心理治疗由医生向病人系统讲解该病的医学知识,使病人对该病有充分了解,从而能分析自己起病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消除疑病心理等,减轻焦虑和烦恼,打破恶性循环。并予讲解治疗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充分发挥治疗作用。个别心理治疗是在集体或小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个别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森田疗法,主张顺应自然,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选用。

焦虑症病中医治疗方法

焦虑症中医治疗,提倡治疗与调理相结合,疏肝、益肾、健脾,宁心安神,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同时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生物节律,提高细胞活力。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心虚胆怯型

表现: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心悸食少,恶闻声响。舌多正常,脉细数或弦细。

焦虑症中医治疗:

①宁神定志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解郁安神冲剂,每次10-2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痰热扰神型

表现:惊恐不安,心烦不眠,多梦易惊,口苦目眩,胸满痞塞,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焦虑症中医治疗:

①牛黄清心丸,每次3-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安神温胆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肝肾阴虚型

表现:怕恐不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午后面红,易出汗,四肢弱,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脉细数。

焦虑症中医治疗:

①朱砂安神丸,每次2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健脑补肾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焦虑症中医治疗,主张依症施治,身心兼顾的调养原则,因此治疗起来不仅能够起到治病的效果,还能达到滋补身心的作用。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焦虑症中医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防不利事件的发生。

2.护理

一、要对患者关心保持正常范围,不要过度的关心患者。属要有良好的判断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以适度的关心和照顾,在则要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转换患者的注意力。

二、要让患者感觉到家属对治疗有信心。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家属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疑虑,但不要在患者表现疑虑,消积,同时家属要在患者面前表现有积极,有信心,配合治疗。

三、家属要保管好药物,并督促病人服药治疗。抗焦虑药若大量服用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药物由家属保管会更安全。

四、在患者焦虑症状发作时,可采用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症状。加强心理护理,以支持和疏泄疗法为主要内容。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提高身体免疫力; 2.多吃主食补充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血清素增加,促进愉悦感增加; 3.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增加愉悦感。

忌吃食物

1.避免进食含有刺激性的食物;2.避免进食油炸烧烤类食品及垃圾食品。


焦虑症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玫瑰花烤羊心   

配制原料:鲜玫瑰花50克(或干品5克),羊心50克,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将鲜玫瑰花放人小铝锅中,加精盐、水煎煮10分钟,待冷备用。将羊心洗净,切成块状,穿在烤签上边烤边蘸玫瑰花盐水,反复在明火上炙烤,烤熟即成。可边烤边食。   

2、枣麦粥   

配制原料:枣仁30克,小麦30―60克,粳米100克,大枣6枚。   

制作方法:将枣仁、小麦、大枣洗净,加水煮至10沸,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每日2―3次,温热食。   

焦虑症饮食宜忌

宜  

1、饮食宜清淡、食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2、多补充营养素,如维生素B群、钙及镁、L-酪胺酸。   

 

1、避免可乐、油炸食物、垃圾食物、糖、白麦粉制品、洋芋片等易刺激身体的食品。   

2、忌烟酒。

展开
疾病介绍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本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