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内科 > 呼吸内科 > 喉喑
概述:喉喑
疾病常识
1.病因

本病症之病因病机,可因风寒外感,肺气失宣,会厌开合不利,而致卒然声嗄;亦可因寒邪化火或外感风热,热伤肺气,火灼肺伤而致清肃失职,声道燥涩造成声音嘶哑乃至失音者。亦可因七情过极,气机逆乱,声道不利,或颈部手术络脉损伤所致”。

2.预防

1、应避免吸烟、饮酒、食用辛辣食物以及接触其他刺激性致病因子,还要注意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喉喑发生的诱因。

2、不要在靠近空调的地方长时间歌唱。此外,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干燥、环境粉尘浓度高等均可降低声带的耐受性,此时也不要用声过度。

诊断方法
1.症状

声音变低,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失音,喉弥漫性黏膜肥厚,凹凸不平,胸闷,恶寒,口臭


(一)外邪闭肺   

症见突然嘶哑或失音,咽喉部灼热微痛。如为风寒,则兼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脉浮紧,苔薄白;如为风热,发热恶风,咳嗽痰黄,口渴引饮,脉浮数,苔薄黄;如热盛,则喉痛增剧,壮热口臭,咯痰黄稠,腹胀,便秘尿赤,脉洪大而数,舌红,苔黄厚。   

(二)气逆郁闭   

始因情志抑郁愤怒,继则哑不出,并伴有胸闷叹息,心烦易怒,气逆上冲,夜寐不宁,或咽部似有物梗阻,脉细弱,苔薄白。   

(三)肺肾阴虚   

音低沉费力,语气无力不能接续,常有清噪动作,口咽干燥,脉象细数,舌红少苔。   

(四)络脉损伤   

多于颈部手术后出现音嘶哑,或音不出,严重者伴见吞咽困难,咽喉感觉迟钝。

2.检查

1、专科检查:检查鼻咽,口咽,喉咽。可见声带微红肿,或暗红,亦可见声带肥厚,或仅边缘增厚,或有小结、息肉。声带及喉部常有少许痰涎附着。发音时声门闭合不全。

2、其他:血常规检测,咽部细菌培养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血常规可正常,急性病变时可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3、结合喉镜检查所见,可以做出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外邪闭肺   

1、治则:疏风泄热,解毒利喉。   

2、处方:天突、廉泉;风寒加孔最,风热加合谷,热盛加鱼际、内庭。   

3、方义:天突、廉泉均位于病所。天突能利喉开音;廉泉又名舌本,可疏调舌本部气机。如因风寒所致,加肺经之郄孔最,祛在表之邪,宣调肺气;如为风热所致,加大肠之原合谷,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可清肺中风热,使肺金得鸣;如毒热过盛,则取手太阴之荥鱼际,足阳明之荥内庭,泄肺胃之积热。

4、治法:鱼际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均用泻法。

(二)气逆郁闭

1、治则:疏肝降逆,开郁利咽。

2、处方:太冲、侠溪、内关、天突、天鼎。

3、方义:取太冲、侠溪,旨在平肝疏气,使肝胆之气得降;内关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天突、天鼎,有利咽开音之效。本组穴位乃标本同治。

4、治法:均用泻法,太冲、侠溪、内关之刺激宜强。

(三)肺肾阴虚

1、治则:补益肺肾,滋润咽喉。

2、处方:肺俞、膏肓、肾俞、太溪、天突、天鼎。

3、方义:本型为肺肾之阴液亏虚,喉咙失润,声道失濡所致。取肺俞、膏肓、肾俞可补肺益肾,滋水养液以治其本;肾经循喉咙,夹舌本,故复配足少阴之俞、原穴太溪,滋阴润喉;天突、天鼎为利咽开音之效穴,取此属治标之举。

4、治法:天突、天鼎平补平泻,余穴用中等刺激补法。

(四)络脉损伤

1、治则:疏经通络,润喉开音。

2、处方:扶突、太溪、合谷、天突、天鼎。

3、方义:声道络脉受损,经脉枯萎,气机失利而致声嘶失音。取扶突,意在荣阳明之脉,恢复其束骨而利机关之功,太溪滋肾阴,润喉咙;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其通经活络,开噤利咽之力甚强。天突、天鼎,利咽开音。

4、治法:太溪、合谷用强刺激补法,余穴以中等强度刺激,施以补法,并可配合艾条灸。

2.护理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干燥、环境粉尘浓度高等均可降低声带的耐受性,此时也不要用声过度。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清淡的食物; 2.宜吃流质或者软食等易于吞咽的食物; 3.宜吃无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忌吃高纤维素的食物; 3.忌吃燥性的食物。


本病是需要注意避免抽烟喝酒,避免吃辛辣的食物。

受凉的时候注意适当的吃一些姜汁、蜂蜜、红糖等。

受热的时候注意适当的吃一些鱼腥草、秋梨膏、金银花等。

肺燥的时候注意适当的吃一些款冬花、百合、白果等来缓解情况为宜。

展开
疾病介绍

喉喑,指声音不扬,甚或失音的一种病证。《内经》称无音或者喑,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至明·《医学纲目》始有本病名,并与中风失语之“舌喑加以区别。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