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35%):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机体因素(30%):
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
疾病因素(25%):
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汗证除绝汗外,治疗得当,一般预后良好。绝汗乃重危之证,为生命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应采取紧急措施,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目前尚无较好预防措施,主要是预防相关疾病,如有遗传性综合征背景,预防措施包括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出汗异常,手足多汗,出汗减少,交感神经高度紧张,晚上睡觉出冷汗,出冷汗,多汗且臭味较浓,虚汗,冷汗淋漓,盗汗
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常伴足臭。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手掌出汗太多,双手太湿而不敢和别人握手,甚至写字时也会因手上的汗水过多而弄污纸张。
中医学检查主要是结合脉诊、舌诊、面诊以及全身组织分泌汗液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判定。西医学方法则需要头颅CT、MRI明确是否有颅内占位以及垂体旁占位造成的激素分泌紊乱形成的多汗。据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特点,对汗证有辅助诊断及鉴别意义。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1、保持皮肤的清洁。
宜吃食物
1、宜吃富含水分的蔬果瓜类; 2、宜吃多饮乳酸饮品。
忌吃食物
1、忌吃高蛋白质食物; 2、忌吃臭味食品; 3、忌吃油炸食品。
在饮食上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注意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饥饱无常,避免抽烟喝酒。平时注意多休息,多放松自己,注意避免受凉,受热刺激,避免熬夜,避免劳累,避免情绪变化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