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内科 > 内分泌科 > 高碘性甲状腺肿
概述:高碘性甲状腺肿
疾病常识
1.病因

(一)发病原因

1.沿海地区居民饮用高碘水或食物。

2.我国新疆,山西,内蒙古,其他多为盆地或山脉延伸的高地,因古代洪水冲刷含碘丰富的水沉积所致,出现了内陆高碘甲状腺肿。

(二)发病机制

机制不清,通常的解释是碘阻断效应所致,即Wolff-Chaikoff效应,经典的解释是:当摄入高碘时,碘抑制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T3,T4合成减少,反馈性TSH分泌增高,促进了甲状腺肿的发生,近年的研究表明:高碘摄入后主要是抑制了钠-碘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tom,NIS),使碘向甲状腺细胞内转运减少,造成细胞内碘水平下降,T3,T4合成减少,反馈性TSH分泌增高,促进了甲状腺肿的发生,然而,碘阻断效应是暂时的,多数人机体很快适应,称为碘阻断的逃逸现象(escape),故大多数人并不发生高碘甲状腺肿,长期摄入高碘,尽管机体的适应可使激素代谢维持正常,但由于胶质合成过多而潴留,高碘又抑制蛋白脱碘,最终导致滤泡腔扩大而形成甲状腺肿。

高碘病区甲肿病人的甲状腺滤泡明显肿大,胶质明显增多,而上皮细胞扁平;但有的上皮细胞呈现柱状或增生改变,有的滤泡融合,泡腔变小或呈现突性滤泡,甲状腺间质纤维增生及早期结节改变,高碘小鼠动物试验显示,高碘所致甲状腺肿属滤泡胶质潴留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滤泡高度扩张,上皮细胞扁平,泡腔明显扩大,腔内充满胶质。

2.预防

高碘问题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问题,随着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碘与健康关系研究的深入,对高碘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将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我国各地正努力改善饮水结构,各级卫生机构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高碘病区或高碘地区,努力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或消除高碘的危害。

1.限制高碘地区人群的高碘的摄入;禁忌食用碘盐,否则会造成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

2.沿海高碘地区禁食腌制海带盐,食用普通盐。

3.改善高碘地区饮水结构,各级卫生机构加强饮水监测。

4.对于散发性高碘甲状腺肿,注意容易导致高碘的上述情况,尽量避免用碘剂或减少其用量并密切随访,对孕妇用碘剂尤应注意,否则可能使新生儿患高碘甲状腺肿,甚至窒息死亡。

诊断方法
1.症状

甲状腺肿大,食欲不振


1.甲状腺肿大:多呈弥漫型,与低碘性甲肿相比质地较韧,触诊时比较容易同低碘性甲状腺肿相鉴别,新生儿高碘甲状腺肿可压迫气管,甚至窒息。

2.多数报道血清T3,T4,TSH正常,也有报道T4低,TSH高,出现甲减或亚临床甲减,但在高碘病区的绝大多数的人群,包括甲肿病人在内,其甲状腺功能多数正常。

3.高碘性甲状腺肿病人24h甲状腺吸碘率下降,一般低于10%。

4.在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病区有报道说,在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儿童期的高碘甲状腺肿进入成年期后多自行消退,显示人们对高碘的摄入有较强的耐受性。

5.长期高碘摄入可有自身免疫过程增强的改变,如:出现自身免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甲状腺癌的发病增多(主要是乳头状癌),1980年山东首次报道高碘病区甲亢发病率为正常对照地区的4.98倍,另外房维堂报道103名高碘甲状腺肿患者中8例并发甲亢,但也有不同的报道,如1965年Suzuki在日本北海道未发现甲亢病人。

高碘与桥本甲状腺炎:国内有人观察到高碘地区甲肿病人和非甲肿人群中TGAb和TPOAb高于适碘地区的对照人群,Boyages等在我国山西省的研究未发现高碘甲状腺肿与桥本甲状腺炎有任何关联。

6.高碘与智力发育:1980年以来国内陆续有关于高碘地区儿童智力水平测量的报道,其结果各不一致,一些学者观察到高碘致儿童智商水平下降,而另一些学者则未观察到高碘对儿童智商有影响,不同学者对高碘对儿童智商影响的评价并不一致,造成高碘对智商影响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很多:智力测定的方法不相同(有田研-田中比内量表,中国比内量表,瑞文量表,韦氏儿童量表等);高碘地区划分的不统一,不一致(用于高碘界定尿碘中位数在500~3900µg/L之间);对照区选择的不同(如有作者选择低碘区作对照);高碘区与对照区碘营养状况各不相同等等,赵金扣等人将作者们的调查结果中的平均智商,低智商比例(IQ<70)与其尿碘中位数作散点分布图,尚未看出平均智商随尿碘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低智商比例(IQ<70=也未随尿碘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加大。

尽管目前的调查结果还不能对高碘是否会影响智力发育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多数有说服力的调查提示:高碘对智力发育的影响不大,至少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高碘可造成脑发育落后;此外,目前世界上所见的高碘病区尚未有克汀病的报道。

目前的国内动物实验资料大多提示高碘对智力发育有影响,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发育落后,这与流行病学资料不相一致,可能是由于动物实验所使用的高碘饮食碘含量太高,比正常需要量高数十倍到上百倍(接近中毒剂量),大大超过了实验动物日常饮食的碘含量,在人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人体的碘摄入量无法达到与实验动物单位体重的摄入量,因此动物实验的结果很难适用于人类,动物实验还提示:不同种属的动物对高过多的碘并不蓄积在甲状腺内,很难形成高碘性甲状腺肿;小鼠则不然,长期高碘可造成高碘性甲状腺肿,但个体差异较大,并非所有小鼠都能形成典型的甲状腺肿。

 

2.检查

1.血清T3,T4,TSH检查结果正常,或T4值低,TSH值高。

2.甲状腺功能正常。

3.甲状腺吸131Ⅰ率测定:甲状腺吸131Ⅰ率下降,一般低于10%。

4.过氯酸钾排泄试验阳性。

5.尿碘测定:尿碘排泄增高,常常大于800µg/g·Cr。

治疗方法
1.治疗

药物治疗  

1.停用海带盐。食用含碘量低的普通盐。  

2.改善膳食,不吃含碘盐高的食物。  

3.可用甲状腺粉(片)等药物,纠正甲低倾向,使甲状腺缩小或消失,甲状腺粉(片)40mg/次,2~3次/d,症状好转后渐停药。

预后

1.我国的外环境仍以碘缺乏为主,但在局部地区(92 个县,约1600 万人口)由于生存环境中碘过多,居民摄碘过多,已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2.流行病学调查来看,碘过多可造成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在高碘甲状腺肿病人中,甲亢、甲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有升高趋势。

3.一些研究显示,人群对高碘的耐受性远大于对缺碘的耐受性。

4.目前还不能对高碘摄入是否会造成下一代的脑发育落后做出明确回答。

5.高碘对人群健康危害的研究,特别是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设计上需要作些改进,如:对照组的严格选定,影响因素的界定和控制,判定标准的统一和研究手段、方法的标准化等;基础研究则需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从多方面阐明碘过多的危害及其机理。

2.护理

对于散发性高碘甲状腺肿,注意容易导致高碘的上述情况,尽量避免用碘剂或减少其用量并密切随访,对孕妇用碘剂尤应注意,否则可能使新生儿患高碘甲状腺肿,甚至窒息死亡。

要忌食含碘量高的食物,特别是象海带、海鱼、等海产品。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热量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含量的食物; 3.宜吃高钾类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含碘食物; 2.忌吃辛辣食物。


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绿豆海带汤: 功能:清凉解毒、削肿软坚,除瘿瘤。主治:青春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缺乏碘性甲状腺肿大。用料:海带30克,绿豆60克,大米30克,陈皮6克,红糖60克。制法:将海带泡软洗净切丝。沙锅内加清水,放入大米、绿豆、海带、陈皮,煮至绿豆开花为宜,加入红糖溶匀服食。不喜甜食者可酌加食盐调味。  

2、紫菜煲贴贝: 功能:软坚散结,消瘿病。主治:一般甲状腺肿初起。用料:干贴贝(淡菜)60克,紫菜15克。制法:紫菜清水洗净,贴贝清水浸透,入瓦锅内清水同煲,调味后吃肉饮汤。  

3、海星带煲瘦肉: 功能:消肿软坚,散结消痰。主治:一般甲状腺肿初起。用料:海星1个,瘦肉60克,红枣5枚。制法:将海星洗净斩块,瘦肉切块,红枣去核,一起放进锅内煲汤。至热加盐,饮汤吃肉,常服有效。  

饮食原则 

1、宜选食物:根据病人平时的饮食习惯,可选用各种合淀粉食物,如米饭、面条、馒头、粉皮、马铃薯、南瓜等。  

2、宜吃各种动物食物,如牛肉、猪肉、羊肉、各种鱼类等。   

3、宜吃各种新鲜水果及富含钙、磷的食物,如牛奶、果仁、鲜鱼等、低钾时,可多选橘子、苹果等。 

4、可采用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除糖类外,可使用牛奶、豆浆、瘦肉、鸡蛋、鱼、肝等食物,在两餐基本饮食之间可加牛奶、豆浆、甜食品。  

5、要忌食含碘量高的食物,特别是象海带,海鱼,等海产品。  

6、少吃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咖啡和茶,以免心悸,手抖等症状加重。  

7、忌用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发菜、加碘食盐等。中药如牡赈昆市、海藻、夏枯草、丹参、元参、香附、浙贝等也属局用。   

8、.不要吸烟,不要喝浓茶、咖啡、酒等,不要吃辛辣食品,特别是辣椒、葱、姜、蒜等。  

9、禁忌海味:海带、海虾、带鱼。

展开
疾病介绍

碘主要随食物和饮水进入体内,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绝大部分有机碘和元素碘皆还原成无机碘化物(Ⅰ-),方能够被小肠吸收。饮食中摄入的碘量,因饮食习惯及当地土壤和水中含碘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饮食情况下,我国每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碘约100~200µg,按我国的标准,正常成人每天碘的生理需要量为120~150µg,孕妇或乳母为200~250µg,婴幼儿为20~30µg,儿童为50~80µg,青少年为160~200µg,在摄入碘中,只有少部分为甲状腺摄取,大部分经肾脏排出,正常成人每天对碘的最低需要量约为100~150µg。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