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感染(95%):
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钩口线虫两种钩虫,主要导致皮肤、小肠和肺发生病变。
皮炎:钩蚴性皮炎可见局部血管扩张、出血、血清渗出。在真皮内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在结缔组织、淋巴管和血管内有时可见到幼虫。
小肠: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造成多数出血点及小溃疡。常见者为散在、直径3~5mm的浅层出血或糜烂,其次为大块深及粘膜下层甚至肌层的出血性瘀癍。溃疡周围粘膜层、固有层及粘膜下层常有水肿及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肺:肺组织有点状出血,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若有大量钩蚴移行,则可引起肺组织广泛炎症反应,甚至可形成肺小叶实变。
发病机制
1. 幼虫的致病作用: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
2. 成虫引起的损害: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以摄取粘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粘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
病理改变:病理改变主要发生于皮肤、肺组织、肠组织等。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冬季进行普查普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鲜粪施肥,采用高温堆肥法,或用药物杀灭粪内虫卵,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不吃不洁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在易受感染的环境中劳动时,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肤上涂布防护药物,也有一定效果,防护药物可酌情采用如下方法制备:白矾,1%碘酒,95%乙醇100ml,浸泡l~2天,滤过,再加乙醇l00ml,松香15g,近来应用如下配方的松香乙醇,认为防护效果比较可靠:95%乙醇1000ml,加松香200g,另取碘化钾20g,加蒸馏水20ml溶解,再加碘片20g,溶解后加入上述松香乙醇中,摇匀即成,在拟暴露皮肤上进行涂布预防。
腹部不适,乏力,腹痛,点状出血,痰检或可找到丝状蚴,消化不良,腹泻,恶心,眼花,耳鸣
幼虫所致的症状
⑴ 钩蚴性皮炎:是钩虫感染者最常见的早期临床症状。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皮肤可发生烧灼、针刺样或奇痒等感觉,继而出现出血性的小斑点和丘疹,1~2天后变为水泡。3~5天内局部症状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统症状:丝状蚴侵入皮肤后3~7天,幼虫随血流移行至肺泡,如数量较多,可出现咽痒、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重者可出现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有时可有畏寒、发热等表现。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
⑶急性钩虫病:是指短期内大量钩蚴感染所致的早期钩虫病综合症。临床表现除上述皮肤及肺部损害外,部分患者于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2周,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脐周或上腹隐痛)及腹泻(水样便为主)。此外,尚可有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
成虫引起的症状
⑴消化系统的症状:病人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
⑵贫血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率加快等。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
1. 如果发现虫体可直接送检。
2. 粪便虫卵检查。
3. 便潜血检查可呈阳性。
4.血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酸性粒细胞可有增高。
5.X线胸片检查:可出现肺纹理增多,散在片状影,肺间质呈网状结构等改变。
1. 钩虫病患者如无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即可进行驱虫治疗。如贫血严重,则应首先纠正贫血,然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2. 纠正贫血:饮食应富有铁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并补充铁剂,常用硫酸亚铁片等。
3. 驱虫治疗:阿苯达唑(丙硫咪唑):驱除两种钩虫效果均较好。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4. 剂量:成人每次200mg,每日2次或400mg每日1次,连服3日。12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
1、在饮食上,不吃不洁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2、在易受感染的环境中劳动时,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肤上涂布防护药物。
宜吃食物
1.宜吃酸性的食物; 2.宜吃粗纤维的食物; 3.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碱性的食物; 2.忌吃精细的食物。
钩虫病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姜汁黄鳝饮:黄鳝(去骨切丝)100克,姜汁10毫升,将黄鳝用姜汁、花生油、食盐少许拌匀,待饭煮至水将干时,放人鱼丝于饭面盖严,小火煽15分钟至熟服食。
(2)党参红枣茶:党参20克,大枣10枚,共煎水代茶饮。
(3)大蒜粥紫皮:大蒜30克,粳米100克。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钟捞出,然后取粳米,放人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人(若结核患者食用,可另加白及粉5克),同煮为粥。
(4)煨大蒜:大蒜连皮10~12g,放火灰中煨熟,剥皮后嚼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