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它双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
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可变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内质网中有多量轮状病毒颗粒。
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对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中进行消毒;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泻为水样带黏液恶臭无脓血,粘液便,牛奶色或米汤样便,脱水
(一)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但少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注意发病年龄与季节,病前不洁饮食史、肠炎患者接触史。
2、病史:注意起病情况,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次数、性状和量;有无咳嗽及流涕等表现。
3.体检: 注意精神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失水程度,腹部压痛部位、肠鸣音情况。须注意有无并发肠套叠、胃肠出血、过敏性紫癜、脑炎、肺炎、心肌炎等情况。
4.检验:
(1)大便标本:①大便常规;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③核酸电泳图谱分析(PAGE),鉴别轮状病毒组别(A、B、C)、型别(长型、短 型)。④电镜或免疫学方法直接查病毒。
(2)血标本:双份血测轮状病毒抗体有否4倍以上升高。大便病毒颗粒阳性者,必须结合临床及血清结果才能确诊,注意排除带病毒者。
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暂停乳类及双糖类食物。吐泻较重时用止吐剂及镇静剂。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和电解质紊乱。
针灸治疗
腹痛甚者,可针或灸足三里,灸神阙,中脘,天枢等;呕甚者,灸内关、中脘等。
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5~10mi,3次/日,口服;香连片,每次3~4粒,2~3次/日,口服。
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宜吃食物
忌吃食物
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消化道隔离。
2、病初根据医嘱禁食,开始进食后渐加饮食。
3、输液时,切实掌握滴速,按时完成预定的液量;输液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4、观察大便次数、量和性质,及时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5、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湿布擦拭并涂以油剂,预防红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