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湿热疫毒之邪侵及中焦,郁蒸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
保持情志乐观,情绪稳定注意饮食,切忌暴饮暴食,不饮酒。注意休息,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自身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家庭隔离。肝功能正常者,可配以适度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恶心,黄疸,肝肿大,纳差,肝郁气滞,腹胀
以腹胀纳差、恶心厌油、右胁疼痛、肝肿大,或有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
转氨酶显著增高,酶水平的高低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尿胆色素增高,早期发现尿胆色素增高为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碱性磷酸酶仅轻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不常见,但若出现则预示病情严重。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偏低,血涂片常可见少量非典型的淋巴细胞。
中医治疗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隔离消毒、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不同病毒性肝炎的隔离期限不完全相同,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性一般在发病3周后消失,因此,其隔离期限应为发病后3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的传染性一般在血清病毒转阴后消失,因此,其隔离期限应为HBV DNA、HCV RNA、HDV RNA转为阴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因为隔离而导致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影响,以及限制家属探视而孤独,因此,需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并施与必要的心理照顾。让患者了解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方式、隔离期限、一般转归和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支持治疗
包括饮食结构调整、静脉营养支持。应强调要素饮食和“跟着感觉走”。急性期患者食欲不振,不能耐受油腻食品,应减少饮食量,在结构上减少脂肪成分,但蛋白、淀粉、维生素、微量元素仍需适量摄入;不宜过分强调补充过多蛋白、淀粉类食品,以免延长病程和发生恢复期脂肪肝。对于因恶性、呕吐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3.对症治疗
包括护肝、退黄及其他对症治疗。护肝治疗是减轻肝脏炎症和改善肝细胞代谢的措施,退黄治疗具有促进胆汁排泄和减少胆汁有害成分损肝效应的作用。其他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呕等药物,但因为热程短、呕吐轻,通常不需要;对乙酰氨基酚可能肝脏损害,应避免使用,但发热严重者可慎重使用;吲哚美辛和阿斯匹林应慎用于有肾脏疾病或潜在肾脏疾病的患者。
4.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促进或启动固有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度,提高机体清除肝炎病毒的能力。常用胸腺肽制剂,必要时使用干扰素-α。干扰素-α不作常规使用,但对于急性乙型或丁型肝炎,如果发病后3个月血清HBsAg仍保持阳性,可考虑使用;对于急性丙型肝炎,因为有很高的持续化率,应常规使用。干扰素-α的疗程最好达到HBsAg和抗-HCV转阴,一般为12周。
5.抗病毒治疗
尚未发现对甲型或戊型肝炎有肯定疗效的抗病毒药物,几乎所有甲型或戊型肝炎也不需要抗病毒治疗。针对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正在开发之中。针对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急性乙型或丁型肝炎通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是,如果发病后3个月血清HBsAg仍保持阳性,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通常用于不能耐受干扰素-α制剂的患者。抗病毒药物的疗程最好达到HBsAg转阴,一般为12周。
加强自身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家庭隔离。肝功能正常者,可配以适度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1)田基黄、茵陈各30g。水煎服,1剂/日。
(2)夏枯草30g,贯众、蛇舌草各20g。水煎服,1剂/日。
(3)五味子、丹参、板蓝根各30g。水煎服,1剂/日。
(4)五味子粉,连续服45天,用于转氨酶失常者。
(5)苦瓜500克炒熟食,或与瘦猪肉50克,煎汤服,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