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发病机制:
由于在负重时跟腱急性或慢性牵拉跟骨骨突所致。跟骨骨突是跟骨的第2骨化中心,属牵拉骨骺,有强有力的跟腱附着,在7~10岁时出现,为1个或几个骨化中心,以后形成一个半月骨化中心,在15~18岁时与跟骨融合,直接发病原因是,在负重时跟腱急性或慢性牵拉跟骨骨突,或较硬的皮鞋后帮过度摩擦足跟,跟骨结节可有很多解剖变异,正常密度就可大于跟骨本身,故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它是正常骨骺的变异。
避免长期剧烈运动。长期、过度、剧烈的运动或活动是诱发骨质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的渗透,减轻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过重的体重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因此要注意保持体重。另外,不论劳动还是休闲娱乐,要想着经常变换姿势,避免固定姿势对关节造成的压迫。
足跟的后上方疼痛的红色肿块,足跟蓝黑色或黑色斑点,足跟痛,足跟淤血
主要为足跟后部疼痛,肿胀和有压痛,患儿用足尖行走或呈轻度跛行,奔跑,跳跃,行走过久或牵拉跟腱附着处过久,可使疼痛加剧,患儿因此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检查发现跟骨后下方两侧压痛和轻度肿胀。
X线片上可见跟腱附着处有软组织肿胀,跟骨体与骨突之间的间隙增宽,骨突形状不整齐,变扁或碎裂,较健侧小,密度较高,有时呈分节状或斑点状致密影,与骨骺相对应的跟骨部分变得粗糙不平,骨突常为2~3个骨化中心,彼此不融合,有人指出,正常跟骨骨突可有几个骨化中心,且形态可各异,密度较高,边缘也可不整齐,与本病表现近似,故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
(一)治疗
病变轻时可让患儿少走路,少站立,避免剧烈运动。为了减轻并放松跟腱的张力和压力以及跟骨的拉力,抬高鞋跟1~2cm或更换松软的皮鞋,症状可自行消失。如果局部肿痛较重,并伴有滑囊炎,可局部注射醋酸曲安奈德(确炎舒松)以缓解症状。对少数患者可用石膏固定足于下垂位4~6周,拆除石膏后可配合理疗和热敷。
(二)预后
本病属自愈性,预后良好。
1心理调护
宜吃食物
1.宜吃健脾胃,润肺养气的粥; 2.宜吃含有维生素c、b、e的蔬菜; 3.宜吃清热解毒的水果。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的肉食; 2.忌吃辛辣食物。
1、适宜食物:合理饮食合理搭配,饮食注意事项不可单一偏食。饮食有度,不要做到饥饱失常。应戒烟、酒。加强钙的摄取量,应进食高钙食品,如多食牛奶、蛋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必要进要补充钙剂。
2、饮食禁忌:应避免的食物勿吃任何柳橙类水果,骨刺的饮食注意事项尤其是橘子、橙子。也避免糖、酒、咖啡。这些物质将阻挠复原过程,并扰乱体内的矿物质平衡。

本病又称Sever病或Haglund病,由Haglund于1907年首先描述,Sever则于1912年提出本病为跟骨骨骺的缺血性坏死,本病好发于爱好运动的8~14岁少年,女多于男,大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