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肝胃不和
概述:肝胃不和
疾病常识
1.病因

环境因素(35%):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特殊情况下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所致。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外界因素(30%):

寒邪入侵肝胃是指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胃失和降的证候。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以上原因均可导致扰乱肝胃正常功能,形成肝胃不和证.本证多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

其他因素(20%)

有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引起肝胃不和。

2.预防

1、调情志,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减少诱发因素。

2、慎起居,适寒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诊断方法
1.症状

嗳气,口酸伴有口苦烧心,呃逆,胃脘饱胀,胀痛,吞酸,肝气犯胃,口酸,肝虚,手脚冰凉


1、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肝胃气滞。  

2、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肝胃气滞,气郁化火,胃失和降。  

3、烦躁易怒--气郁化火,肝失柔顺。  

4、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气郁化火之征。  

5、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经上逆。  

6、或形寒肢冷--寒邪入侵肝胃,损伤阳气。  

7、或呕吐涎沫--寒邪内犯肝胃,损伤中阳,水津不化,气机上逆。  

8、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寒邪内盛之象。  

2.检查

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治疗方法
1.治疗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基本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

二、外敷药物生姜、胡椒适量研末,酒调,外敷脐、腹部,适用于胃脘痛甚者。

三、饮食疗法

1、橘皮粥:橘皮切碎,同米煮粥食用。

2、薤白粥:薤白10克、大米50克,如常法煮粥食之。

施治要点:

一、本证系肝胃同病,气机失常,故本证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二、由于情志异常是本证发生的重要诱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情志护理。

三、在本证的治疗中要注意兼顾脾,但应与肝气乘脾证相鉴别。

四、若呕吐甚者,津液耗损,要注意顾护胃阴。

2.护理

多喝热水,不吃辛辣的食物,说话尽量小声,每天作息规律,少吃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保护胃黏膜的食物; 2、宜吃护肝的食物; 3、宜吃富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胡椒、花椒、生姜、生蒜; 2、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饭、年糕、螺丝肉;3、忌吃油脂含量多的食物:如肥肉、猪油、羊油。


适宜食物: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红薯(甘薯、地瓜、番薯),香菇,山药,栗子,红枣(大枣),鸡肉,兔肉,猪肚(猪胃),牛肚(牛百叶),羊肚(羊胃),牛肉,桂鱼,泥鳅,糯米,扁豆,豇豆,蜂蜜。 

不适宜食物:酒,腥,膻,腻,辛辣,生冷,生发类。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展开
疾病介绍

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征候。 主要表现为: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嘈杂吞酸,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脏腑功能不协调所致的病证。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影响胃的功能;或寒邪侵袭肝胃,导致肝胃功能异常等引起。 本证可分为肝气犯胃和寒邪侵袭肝胃二种类型。肝气犯胃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机不畅,则胃脘胁肋胀问疼痛;气郁化火,胃失和降,则暧气吞酸,呃逆呕吐;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为肝气郁而化火之象。 寒邪侵袭肝胃者,阴寒之邪循肝经上行,则巅顶疼痛;寒邪犯胃,中阳不足,胃失和降,则呕吐涎沫;阴寒之邪内盛,阳气受损,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为阴寒之象。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