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25%):
反向性斜视见于屈光参差,以往曾行眼肌手术,调节不等,眼外肌部分麻痹或运动受限,以及因黄斑异位引起的假性外斜视,亦可见于眼球后退综合征。
由于眼球运动异常(30%):
根据注视方向的不同,有时出现内斜视,有时出现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容易漏诊,外观上表现有时正位,有时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辐辏过强引起的内斜视,见于具有双重对应的间歇性外斜视,即在外斜状态时为异常视网膜对应,在正位时为正常网膜对应,由于一时性辐辏过强,引起内斜视,对反向性斜视患者检查视动性眼震(OKN),前庭视动反射(VOR)。
反射(30%):
视觉前庭眼动反射(VVOR)和前庭眼动反射注视抑制(VOR fix),临床上根据这4种检查眼球运动的结果来鉴别眼性疾患,前庭疾患和中枢疾患,对于反映眼球运动的强弱,最常用的指标是增益,增益下降表示眼球运动速度下降,增益升高表示运动亢进。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菱形-现象,内斜A征,外斜V征,近视散光,近视
1.分类
(1)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intermittent exotropia combined accommodative esotropia):本型临床上极少见。
(2)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dissociaterd vertical deviation combined esotropia and exo-tropia):本型临床上较多见。
(3)分离性水平偏斜(dissociated horizontal deviation,DHD)是指违背Hering法则的水平眼位分离的偏斜状态,如右眼注视时,左眼向内或外偏斜,当左眼注视时,右眼同样也应该向内或向外偏斜,但在DHD则是向外或向内偏斜,可同时伴有隐性眼震,如眼前放置三棱镜时,被三棱镜中和的眼不动,对侧眼反而内转,分离性水平偏斜是近来新提出的反向性斜视的一种,它不同于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视和外斜视,本型多见于斜视矫正术后,可合并有调节因素。
2.临床特征
(1)发病年龄较早,出生或生后早期即发生外斜视,2~3岁才出现内斜视,多数患者在7岁前就诊。
(2)均有内斜视与外斜视同时存在的特点,外斜视生后早期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内斜视与调节因素有关。
(3)屈光状态以远视最多,56%患者远视在中度以上。
(4)斜视度经常变化,有时外斜视,有时内斜视,有时正位,很难获得固定的度数,一般内斜视在5°~20°,外斜视在10°~25°。
(5)双眼视功能不良者居多,视力多为弱视。
(6)AC/A比率正常或低于正常。
(7)戴远视矫正镜后,多数内斜可获得矫正或减轻。
(8)本病常见于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或在分离性垂直偏斜的基础上合并内斜与外斜,而单纯分离性水平偏斜则极罕见。
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
包括眼位,视力,斜视度等检查。
(一)治疗
1.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首先应散瞳验光,如有远视应全部矫正:如合并弱视则应行弱视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可以手术矫正。有人主张对本病不必急于手术,应观察,如经常表现出外斜视时,再考虑外斜矫正。
2.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
(1)如有远视:首先应全部矫正,然后根据分离性垂直偏斜及外斜的程度进行治疗。如垂直偏斜较轻、平时不显,无碍外观者,可以不必治疗。如有碍外观,可行上直肌后退术和外直肌后退术。
(2)如无远视:根据两眼上斜及外斜的程度,可分别行上直肌和外直肌后退术。
(3)对内斜的处理L除矫正远视外,可追踪观察。因有些病例,内斜可逐渐好转。如做手术,有加重外斜的可能,故禁忌行内直肌后退术。
3.分离性水平偏斜 如有远视应全部矫正,有些病例戴远视镜后,外斜度数可能加大,可考虑做外直肌后退或后固定缝线术;或后退加后固定缝线术,对残留的内斜应追踪观察。
(二)预后
预后良好。
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及换药时的注意事项 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第二天术眼开始换药,换药时注意观察伤口生长是否良好,有无渗血及裂开。敷料绷带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包扎过紧导致眼心反射。
宜吃食物
1、宜吃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 2、宜吃绿色蔬菜; 3、宜吃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甜食; 2、忌吃辛辣食物。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