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风寒犯肺
概述:风寒犯肺
疾病常识
1.病因

本证多因风寒外邪,侵袭肺卫,致使肺卫失宣而成。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风寒外感,最易袭表犯肺,肺气被束,失于宣降而上逆,则为咳嗽、气喘;肺津不布,聚成痰饮,随肺气逆于上,故咯痰色白质稀;鼻为肺窍,肺气失宣,鼻咽不利,则鼻塞、流清涕、喉痒。风寒袭表,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表,故见微恶风寒;卫阳抗邪,阳气浮郁在表,故见发热;风寒犯表,凝滞经络,经气不利,故头身疼痛;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故见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为感受风寒之征。

2.预防

1、病室要温暖,避免吹风受寒着凉,重感风寒,加重病情。如恶寒重,要做好保暖,可加盖衣被,以暖水袋保暖。如无汗,可加盖衣被以微发其汗,助邪外泄。汗出应及时擦干,可用干毛巾揩干,更换汗湿衣服。

2、病室可以苍术、艾叶香或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3、药物宜轻煎热服,不宜久煎。忌用物理降温,以免阻遏病邪自肌肤泄出。鼓励病人多饮姜糖水、姜苏饮等,以助辛温解表。

诊断方法
1.症状

鼻塞,气喘,恶寒,舌苔薄白,紧脉,身痛,流清涕


咳嗽,咯少量稀白痰,气喘,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本证多有外感风寒的病史,以咳嗽、咯稀白痰与风寒表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本证以咳嗽及咯稀白痰为主,表证证候较轻;风寒束表证则以表证证候为主,咳嗽较轻,不咯痰。

2.检查

检查: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象浮紧而滑。

治疗方法
1.治疗

治疗法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施治方法:(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10克、杏仁10克、紫苏l0克、百部10克、桔梗6克、陈皮10克、白前10克、甘草6克。本方适用风寒犯肺中偏于咳喘者。

(2)荆防败寿散: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柴胡10克、薄荷10克、川芎6克、桔梗G克、枳壳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本方适用于风寒犯肺中偏于寒邪在表者。上药微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日1~2剂。

2、加减变化: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基本方(1)加法夏10克、厚朴6克、茯苓15克;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门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3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如患者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恶寒发热、无汗,加桂枝6克、法夏10克、橘红6克、苏子10克;若得汗而喘不平,去麻黄,加桂枝10克、白芍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  

二、外敷药物  

1、葱白头、生姜各30克、食盐6克,共捣成糊状,加白酒一盅调匀,纱布包裹,涂擦的胸、后背、手心、脚心及窝。涂擦后,让患者平卧。半小时可见出汗,热亦渐退。  

2、姜、葱、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  

3、橘叶、老姜、葱头各等量,上药和酒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4、胡椒15克、丁香9克、葱白适量,先将前二味药粉碎过筛,加入葱白,混合捣匀如膏状,取药膏适量,先贴于颈后大椎穴,胶布固定,再取药膏涂于两手内劳宫,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覆被?卧,得汗出即愈。 

2.护理

1、观察咳嗽的时间、性质、咳声大小,有无吐痰,咳嗽时呼吸状况,以及伴随的全身症状。

2、观察咯痰多少,咯痰最多的时间,观察痰液性状、颜色、咯出难易,有无带血等。

3、痰液检查及时留取标本送验。

4、咳嗽患者最需要洁净新鲜空气,病室经常开窗通风,室内禁止吸烟,防止烟尘及特殊气味的刺激。

5、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戒烟酒。

6、准备好有刻度的痰俱,及时清理痰液和消毒痰具。

7、咳痰无力咯痰困难者要协助排痰,定时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排痰。必要时吸痰。

8、痰液粘稠难咯出者,可用超声雾化稀化痰液,便于排出。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辛味带有温热性的食品, 2、宜少吃多餐; 3、宜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忌吃食物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生冷食物; 3、忌油腻食物; 4、忌食酸涩食物。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展开
疾病介绍

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风寒外感,最易袭表犯肺,肺气被束,失于宣降而上逆,则为咳嗽、气喘;肺津不布,聚成痰饮,随肺气逆于上,故咯痰色白质稀;鼻为肺窍,肺气失宣,鼻咽不利,则鼻塞、流清涕、喉痒。风寒袭表,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表,故见微恶风寒;卫阳抗邪,阳气浮郁在表,故见发热;风寒犯表,凝滞经络,经气不利,故头身疼痛;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故见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为感受风寒之征。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