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邪毒外侵(30%):
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或挖耳以致损伤外耳道皮肤,风热邪毒乘机侵袭,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染毒而发。
肝胆湿热上蒸(25%):
湿热邪毒壅盛,引动肝胆湿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疮顶可有黄白脓点,逆于肌肤而致耳道红肿、疼痛。
1. 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
2. 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耳,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或用干棉签拭干净。
3.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疖肿成脓溃破,应清除脓液。睡眠时应侧卧,患耳朝下,以利脓液排出。
耳道流脓,间歇性耳痛,反复出血,耳朵长痘,耳内疼痛,菜花耳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
2.发病前多有脓耳,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内疼痛或剧痛,甚则牵引头部,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
4.检查见外耳道外段皮肤呈丘状红肿,外耳道因此狭窄,压迫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重,病程三天以上者,疮顶可有黄白脓点,溃破后流出少许黄脓,或夹有血液,疼痛亦随之减轻。
1.外耳道:将额镜反光的焦点先投射到受检者的外耳道口处进行耳廓和外耳道检查,看外耳道是否有异物,损伤,细菌感染。
2.耳镜检查法:耳镜形如漏斗,口径大小不等,耳镜放在外耳道以便观察耳道各部及鼓膜之全貌有无异常。
3.听力计:它测定个体对各种频率感受性大小的仪器,通过与正常听觉相比,就可确定被试的听力损失情况。
一、辨证论治:
1.风热犯耳证:疏风清热。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毒火犯耳证:清热解毒。龙胆泻肝汤加赤芍、连翘、紫花地丁、皂角刺,便秘加大黄。
二、其他治疗:
1.外敷疗法:醋调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外敷疖肿处,耳前后肿痛者亦可以此外敷,或涂黄连膏、鱼石脂软膏于疖肿处,2次/日。初起时,亦可涂碘酊于疖肿处,2次/日。
2.切开疗法:疖肿化脓未溃者,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小刀刺破,放出脓血,涂黄连膏。
不在污水中游泳,在游泳以前可预防性的在外耳道内除少量红霉素软膏,可起到保护皮肤、防止感染作用。洗澡、洗头时亦应防止水进人耳内。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耳疖属于皮肤组织感染性疾病,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但要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因为这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多与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关,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