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失调(35%):
发热 ,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外感病邪(50%):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1、提高自身免疫力。
2、合理搭配饮食。
3、减少传染机会。
4、接种流感疫苗。
按摩手法
1、擦迎香: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用双手大鱼际(拇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
2、浴面: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动100次。
3、摩百会:取坐位,用掌心盖在头顶中央的百会穴上,慢慢摩动2分钟左右。
4、擦涌泉:取坐位,用小鱼际(小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脚心的涌泉穴摩擦1分钟。
周身不适,恶寒,眼睑浮肿,不明原因发热,关节疼痛,寒战,胸闷,屈伸不利,鼻塞,低热消疲
恶寒发热是外感表证的主证,如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证,三焦辨证中的上焦证,均可见此。
中医辨证中恶寒发热属于外感表证----医经云:有一分恶寒、则有一分表证。
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兼有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多发于冬季。
2、风热犯肺:恶寒发热,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浮数,多发于春季。
3、 风湿客表: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濡数,多发交秋之季。
4、太阳中风:恶寒发热,自汗,脉浮缓,发于冬春二季。
5、太阳伤暑:恶寒发热,兼有身重疼痛,脉弦细或芤迟,多发夏暑之季。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所说:“太阳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6、暑温暑兼寒湿:恶寒发热,身形拘急,兼有头痛,无汗,苔腻,发于夏季。
7、湿温湿遏卫气: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有头身重痛,胸闷不饥,面淡黄,苔白腻,肪濡数,多发于夏末雨湿之季。
8、温燥:微恶风寒,发热重兼头痛,少汗,咳嗽,痰少而粘,鼻燥咽干,口渴,舌红苔白,右脉数大,多发于秋季。
9、凉燥:恶寒重,发热轻,兼头微痛,无汗,咳嗽,痰少而稀,鼻塞流涕,咽干唇燥,苔白而干,脉弦,多发于秋季。
10、伏暑:恶寒发热,兼头痛无汗,心烦口渴,尿短赤,胸闷,苔腻,脉濡数,起病较急,发于秋冬二季。如《温病条辨》所说:“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11、冬温初起:恶寒轻,发热重,兼有头痛无汗,口渴,咳嗽气逆,苔薄黄,脉数,发于冬季。
12、风水:恶寒发热,兼有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肢节酸重,小便不利,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多发冬春两季。
13、肺痈初起,恶寒发热,重则寒战,兼咳嗽,痰多而粘,胸痛,咳时尤甚,继之咳吐脓痰腥臭,口干,鼻燥。
14、烂喉痧:恶寒发热,兼头痛身楚,咽喉红肿疼痛,或有点糜烂,肌肤隐有丹痧,舌红,苔白而干,脉浮数,多发冬春两季。
15、肠痈初起:恶寒发热,重则寒战,兼有少腹痛,拘急拒按,痛连右足,屈伸不利,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16、疮痈初起:恶寒发热,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兼有头晕,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胸部平片, 腹部平片, 心电图 ,体温测量。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热恶寒为太阳表证的主要症状,治以解表为主。亦为劳倦内伤的常见症状。《张氏医通诸伤门》:“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痛,自汗恶寒,脉微而弱,黄芪建中汤。”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补充各种维生素,不应单纯吃清淡类食品,应荤素结合,要吃饱吃杂,多饮水,保持体内营养平衡,这样才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宜吃食物
1.宜吃温补阳气,引火归元坚果,杂粮粥; 2.宜吃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 3.宜吃养心安神蔬菜汤。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的蔬菜; 2.忌吃生冷的水果; 3.忌吃苦寒,疏泄的食物。
1、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充足维生素;
2、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
3、多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